法律知识

盗窃罪定案数额如何判定

2019-04-02 17: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实践中处理盗窃案件时,只有重视和注意数额认定这一重要环节,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准确,为正确定罪量刑和适用法律提供可靠的依据。那么,盗窃罪定案数额如何判定?如何认定入室盗窃罪?入室盗窃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盗窃罪定案数额如何判定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至三千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上列数额,确定该地区执行的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盗窃罪定案数额如何判定

  二、如何认定入室盗窃罪

  (一)入户进行盗窃是否必然构成入户盗窃

  (二)间接入户盗窃的认定

  间接入户盗窃表现为利用自己身体以外的工具入户盗窃。

  (三)入户盗窃共犯问题

  1、间接正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间接正犯指没有亲手实施而利用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如利用不知情的第三人、未成年人或完全精神病人入户盗窃。

  2、教唆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教唆他人入户盗窃不论是从主观目的还是行为手段方式,均构成了对他人“户”内的财产权和安宁权的侵犯。教唆者和被教唆者达到的都是同一目的的行为,所以即使被教唆者入户只盗窃了一元钱,教唆犯也具备构成入户盗窃的要件,应认定为入户盗窃。

  (四)户内特殊环境对入户盗窃的认定

  户内的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明知入户盗窃者实施犯罪行为却无力阻止,如弱智障者、老弱病残,被害人目睹行为人盗窃,却无法阻止入侵者的行径,此种行为应一律认定为入户盗窃。

  (五)入户盗窃既遂与未遂区分标准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三、入室盗窃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当前入室盗窃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是涉案价值不断增高,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二是入室盗窃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治安危害性,不仅造成财产损害,严重时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入室盗窃犯罪具有明显的系列性、流窜性。巨大多数的入室盗窃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是游荡在社会上的闲散及外来人员,他们好逸恶劳,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为满足他们的欲望,铤而走险进行犯罪。这些犯罪分子多数是长时间多次跨省市作案,往往甲地作案、乙地销赃、丙地藏身。入室盗窃犯罪的流窜性,往往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入室盗窃犯罪趋向组织化、职业化。从盗窃犯罪趋向看,为了达到共同的犯罪目的,犯罪分子纠合、结伙进行盗窃。从近年来打击情况看,入室盗窃犯罪的团伙多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结成团伙,犯罪组织形式上组合作案与单独作案相互渗透。由于犯罪分子纠合结伙,相互传授“犯罪心得”,因而积累了更多的犯罪经验,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往往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和预谋,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手段熟练,作案事件短,有一整套逃避打击的办法。

  (四)入室盗窃犯罪呈现智能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的入室盗窃案件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出现智能化特点,如“技术性开锁”、无线干扰等,并且随着犯罪分子的反侦察能力不断提高,犯罪现场痕迹多被破坏,犯罪分子带手套等方式以达到干扰公安部门判断的目的。与传统的撬门、攀爬等作案手段相比,智能化入室盗窃犯罪作案事件短、作案手段隐蔽、遗留痕迹少等特点,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五)入室盗窃作案时间全天候和作案地点的选择性。从作案时间看,犯罪分子多利用家中无人、熟睡等时间隐蔽作案。入室盗窃的法案时间由过往的夜晚多于白天逐渐演变为全天候进行,只要无人看护或无人注意,犯罪分子往往趁机作案。

  (六)入室盗窃犯罪极易转化为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从近年来破获的入室盗窃案件来看,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往往准备匕首、榔头等凶器,一旦在犯罪过程中被受害人或人民群众发现,即用随身携带的凶器或就地取材实施暴力侵害,使入室盗窃犯罪演变为入室抢劫和杀人,反映出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增加。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文中数额,确定该地区执行的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若是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上的在线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