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2019-07-15 10:0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到敲诈勒索,部分公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不清楚敲诈勒索的相关内容,导致不懂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那么,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呢?哪些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呢?敲诈勒索罪数额如何认定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

  一、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1)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2)1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3)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4)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5)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6)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7)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2年内敲诈勒索3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多次敲诈勒索”。

  2、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八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3、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1)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2)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3)被害人谅解的;

  (4)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4、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5、被害人对敲诈勒索的发生存在过错的,根据被害人过错程度和案件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酌情从宽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对犯敲诈勒索罪的被告人,应当在二千元以上、敲诈勒索数额的2倍以下判处罚金;被告人没有获得财物的,应当在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二、哪些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人以将要实施的积极的侵害行为,对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进行恐吓。例如,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揭发隐私、毁灭财物等相恐吓。由此可见,本罪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不可能是不作为。

  2、行为人扬言将要危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例如,财务所有人或持有人的亲属等。

  3、发出威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当着被害人的面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为人亲自发出,也可以是委托第三者转达;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4、威胁要实施的侵害行为有多种,有的可以是当场实现的,如杀害、伤害,有的是当场不可能实现,必须日后才能实现的,如揭发隐私。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威胁将要实施危害行为,并非意味着发出威胁之时不实施任何危害行为,例如威胁将要实施伤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相对轻微的殴打行为;或者威胁将要实施杀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伤害行为。

  三、敲诈勒索罪数额如何认定?

  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如下: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1千元至3千元为起点;

  2、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1万元至3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您还遇到其它不懂的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在线的律师会对您的疑问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