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2022商铺租赁税是多少

2021-12-07 15: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手里有点闲钱但是又不是特别多的时候,会选择租赁商铺进行经营活动,这是要交税的。那么,2022商铺租赁税是多少呢?商铺租赁需要注意什么呢?商铺的租赁税是否可以退税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商铺租赁税

  一、2022商铺租赁税是多少?

  应缴税费项目如下:

  1、按照租金收入交纳5%的营业税;按营业税额的7%交城维税,按营业税额的3%交费附加;地方附加2%(这个各地可能会有差别)。

  2、按照租金收入交纳12%的房产税;按照房屋租赁合同所记载的租金的金额交纳千分之一的印花税,根据现行的房产税规定,房屋出租,按租金收入的12%计征房产税;同时该租金收入属营业税应税收入,按5%交纳营业税,这是全国统一的。

  3、至于营业税的附加税(城建税和费附加、地方附加);据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纳税人所在地为市区的,税率为7%。

  4、根据国务院令第448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征收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费附加率为3%,分别与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

  因此,出租门面房应交纳12%+5%+5%*(7%+3%+2%)=17.55的税,这是按照目前税法的规定。

  二、商铺租赁需要注意什么?

  (一)调查商铺的档案

  承租商铺之前,应当赴该商铺所在房地产交易中心进行产权调查,确认以下几个重大信息:

  1、 房屋的用途和土地用途,必须确保房屋的类型为商业用房性质、土地用途是非住宅性质方可承租作为商铺使用,否则,将面临无法办出营业执照以及非法使用房屋的风险。

  2、 房屋权利人,以确保与房屋权利人或者其他由权利人签署租赁合同。

  3、 房屋是否已经存有租赁登记信息,若已经存有租赁登记信息的,导致新租赁合同无法办理登记手续,从而导致新承租人的租赁关系无法对抗第三人,也会影响新承租人顺利办出营业执照。

  (二)确认商铺内煤气、水、电的容量是否符合要求;

  (三)把每年租金调整幅度事先约定于合同当中,明确何种条件下可调整房租;

  (四)确认商铺整修期是否免租,费用由谁来负担,租约到期之后,店面是否应恢复原状,最好把店面照片存档,并注明使用材质,作为日后原状归还的证明;

  (五)确认租赁期间租押金与收取日、租约终止转租限制、租期中途解约应如何处理,要提前多久告知;

  (六)确认租约到期后如继续承租,要提前多久告知;

  (七)应当在租赁合同签订后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

  (八)明确约定合同终止后装修物的归属原则

  (九)租赁合同期限与转租权

  (十)明确约定承租优先权:

  1.合同期满后承租优先权期限.

  2.承租人的租金价格与第三人出价租金差额在10%均属"同等条件".

  (十一)做好证据保全工作

  承租人应该保存好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

  1.出租人同意装修的证据

  2.出租人签字的租金收据

  3.承租人的经营数据,如纳税记录可做为预期利益损失的参考依据等。

  三、商铺的租赁税是否可以退税?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帐簿但未设置的; (3、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既然是定税,只要你实际开具发票的数额没有超过核定数额,就不应再补税。

  2、对你核定的是定税,没有正当理由让你补交税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四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商铺租赁税是多少”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商铺租赁是要交税的,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等。若您还遇到其它不懂的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在线的律师会对您的疑问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