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抵押车辆贷款还清以后还要去车管所吗?

2020-01-19 17: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现在人们申请大额贷款一般都会要求贷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常见的就是用房子和车子抵押。而车辆抵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的,问题是如果抵押车辆贷款还清以后还要去车管所吗?下面找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一、抵押车辆贷款还清以后还要去车管所吗

  还完车贷后去车管所办理解押手续是不需要开车去,凭相关材料可以直接办理解押手续。

  根据《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二十四条 申请解除抵押登记的

  (一)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解除抵押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抵押权人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人民法院出具的已经生效的《调解书》、《裁定书》或者《判决书》,以及相应的《协助执行通知书》。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解除抵押登记的内容和日期。

抵押车辆贷款还清以后还要去车管所吗

  二、汽车抵押贷款的流程是怎样的

  提出申请。假如你准备用自家的汽车进行抵押贷款,你首先得准备好相应的资料后,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提出申请时要填写贷款申请表,把相应的资料填起。

  审核材料。银行收到贷款申请人的资料后,会根据银行的内部要求对贷款申请人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审核不过会告知贷款申请人具体原因,审核通过后就告知申请人进行下一步骤。

  评估车辆。在资料审核通过后,贷款审核会委托相应的车辆评估机构对贷款申请人提交的车辆进行评估,评估费用一般由贷款申请人出。

  确定额度。在完成车辆的价值评估后,银行会根据车辆的评估价格给贷款申请人确定其可贷款的额度。

  办理手续。确定完可贷款额度后,就按照银行的贷款要求办理贷款手续吧,具体的手续要求可能每个银行都不一样,具体的以贷款银行的要去为准。

  进行公证。在办理完后贷款手续后,还需要把双方的贷款合同拿去公证,由公证处出具公证书,和贷款的一套资料放在一起,作为档案资料保存。

  收押证件。在进行完公证后,贷款银行会按照相应的要求,收押贷款抵押的车辆的相关资料,比如机动车登记证书正本。

  发放贷款。在办理完上述的流程后,银行就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给申请人发放贷款了,贷款打到申请人的账户后,整个汽车抵押贷款流程全部走完。

  三、汽车抵押贷款有什么风险

  1、信用风险

  (1)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因失业、工作变动或出现其他经济等原因造成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还贷收入来源,使贷款形成风险。

  (2)汽车经销商的信用风险。存在汽车经销商改变贷款用途或恶意诈骗的行为。

  (3)多头信贷。由于银行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借款人分别在不同的银行贷款,信用较差的借款人无力还款后,形成赖账或逃之夭夭,使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2、市场风险

  (1)一车多贷。汽车经销商同购车人相互勾结,以同一套购车资料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而这一套购车资料是完全真实的。

  (2)甲贷乙用。实际用款人取得名义借款人的支持,以名义借款人的身份套取购车贷款。情节较轻的,实际用款人基本能以名义借款人的身份还本付息;情节严重的,名义借款人失踪,实际用款人悬空贷款。

  (3)虚报车价。经销商和借款人相勾结,采取提高车辆合同价格、签订与实际买卖的汽车型号不相同的购车合同等方式虚报车价,并以该价格向银行书请贷款,致使购车人实质上以零首付甚至负首付形式购买汽车。

  (4)冒名顶替。盗用普通客户的身份资料购买汽车并申请银行贷款。

  (5)全部造假。犯罪分子伪造包括身份资料、购车资料、资产证明等一整套资料套取银行贷款。

  (6)虚假车行。不法分子注册成立经销汽车的空壳公司,在无一辆现货潮车可卖的情况下,以无抵押贷款为诱惑,吸引居民办理个人汽车贷款,并达瑚骗贷骗保的目的。

  3、操作风险

  (1)与经销商盲目合作。

  (2)贷前调查不细致,不能获得客户准确的信息资料。

  (3)贷中审查偏松,有的流于形式。

  (4)贷后跟踪检查不落实。

  汽车抵押贷款的风险,贷款申请人用汽车作为抵押申请贷款,虽然银行对车辆的价格有一定的要求,但因为汽车贬值快,且利用汽车抵押贷款中涉及的材料很容易弄虚作假,致使一些人寻找其中的漏洞骗取贷款,只有清楚汽车抵押贷款中的风险,才能提前防范,避免损失。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抵押车辆贷款还清以后还要去车管所吗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还完车贷后去车管所办理解押手续是不需要开车去,凭相关材料可以直接办理解押手续。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登陆找法网免费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