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家庭常见的消防安全隐患有哪些

2020-01-08 15: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火灾每年要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很多人甚至谈火色变,那么,家庭常见的消防安全隐患有哪些呢?日常中应该掌握的消防常识又有哪些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

  一、家庭常见的消防安全隐患有哪些

  1、缺乏消防安全常识,防火意识薄弱

  存有不会发生火灾的侥幸心理,如火灾发生时没有配备灭火器或不会使用灭火器,不能及时拨打火警119电话,不会使用湿毛巾捂口鼻逃生等,没有家庭火灾应急预案和措施,一旦发生火灾惊慌失措,难以应对。

家庭常见的消防安全隐患有哪些

  2、对于家庭装修装饰材料,没有从消防安全考虑

  如使用木龙骨、木隔板、木吊顶等,留下潜在火灾隐患,使用可燃地板、可燃地毯、可燃窗帘等,增大原有火灾隐患,一旦出现用火用电不慎极易引发火灾。

  3、违章使用电器

  家用电器成倍增加导致用电量急剧上升,若超过原电气线路和开关的最大承载能力,极易造成打火或局 部发热,从而引发火灾。另外电线长期受热、受潮、失去绝缘能力,年久失修,绝缘层老化或破损,乱接乱拉,致使电线短路,也极易引发火灾。在使用家用电器 后,有些人只是将电器机身的开关关掉,而不将电线插头从插座中拔出,使电器仍处于局部通电状态,长期蓄热引起电器故障而发生起火或爆炸;家电插头布置过于 集中,或者干脆从一个插座取用,增加了线路的接触电阻,长此以往也极易引发火灾;电冰箱、空调、灯具等过于靠近窗帘、沙发等可燃物;使用不能自控温度电烫 斗时突遇停电,却忘了拔下插头,一旦来电,也极易引发火灾。

  4、家庭生活用火不慎

  如点燃的蚊香、燃烧的蜡烛等,尤其是烹调中使用的食用油,如果连续加热时间过长,当温度超过油的自燃点时,就会发生自燃。

  5、家中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由于摩托车、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只图方便,将汽油存放在家中而不采取安全措施,埋下了危险源火灾隐患。

  6、小火源处理不当

  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特别是饮酒以后,烟未吸完,人已入睡,烟头极易烧着被褥。

  7、私搭乱建,乱接电线

  私搭乱建,乱接电线使得住宅与临时搭建房屋相互毗连,形成建筑火灾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火烧连营。

  8、重盗,轻火

  窗户上安装防盗护栏,住宅小区通道上设置栏杆,造成火灾发生时无法逃生和消防通道不畅。

  二、日常中应该掌握的消防常识

  1、不玩火、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

  2、不可将烟蒂、火柴杆等火种随意扔在废纸篓内或可燃杂物上,不要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3、在五级以上大风天或高火险等级天气,禁止使用以柴草、木材、木炭、煤炭等为燃料的用火行为,禁止室外吸烟和明火作业。

  4、入睡前,必须将用电器具断电、关闭燃气开关、消除遗留火种。用电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切断开关或拔下插销。

  5、液化气钢瓶与炉具间要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使用时,先开气阀再点火;使用完毕,先关气阀再关炉具开关。不要随意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不要在燃气泄漏场所拨打电话、手机。

  6、不要在楼梯间、公共走道内动火或存放物品,不要在棚厦内动火、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维修机动车辆,不要在禁火地点吸烟、动火。

  7、发现火情后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讲明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留下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8、家中一旦起火,必须保持冷静。对初起火灾,应迅速清理起火点附近可燃物,并迅速利用被褥、水及其它简易灭火器材控制和扑救。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9、要掌握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清楚住宅周围环境,熟悉逃生路线。大火来临时要迅速逃生,不可贪恋财物,以免失去逃生时机。逃生途中,不要携带重物,逃离火场后,不要冒险返回火场。

  10、火场逃生时,保持冷静,正确估计火势。如火势不大,应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离。逃生时不可乘坐电梯。逃生时应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烟气尾随进入。

  11、楼下起火,楼上居民切忌开门观看或急于下楼逃生,要紧闭房门,可用浸湿的床单、窗帘等堵塞门缝或粘上胶带。如果房门发烫,要泼水降温。

  12、若逃生路线均被大火封锁,可向阳台或向架设云梯车的窗口移动,并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阅读,若是有其他的法律问题,可以来找法网咨询在线律师,他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