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XX买了一个门面,交了二万定金后发现开发商没有预售许可证,找他退定金他不退,我能退回定金吗?

2019-02-28 12:52:27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根据法律的规定:第九条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三)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也就是说,可以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并要求赔偿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损失。
  • 首先,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实行许可制度。开发企业进行商品房预售,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预售许可,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若购房者遇到这种情况,可根据具体条例进行合法维权。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是在起诉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定有效。”   因此,如果您起诉前开发商已经取得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有效;如果您起诉前开发商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建议购房者在买房时应当审查开发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以规避风险。   由上述也可知,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对外售房。可先找开发商协商,协商不成可要求退房或按约定支付赔偿。如果双方达不成一致,主要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也可向当地房地产经营主管部门反映。   法律小提示:   
    (一)商品房销售必须五证齐全,五证取得的顺序是,即:   
    1、《国有土地使用证》;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证》;   
    5、《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在五证中,预售证是最后申办的一个证件,一般情况下其它四证不全无法取得预售证。没有取得预售证的楼盘不具备合法上市交易资格,建议您购买五证齐全的项目。   
    (二)由于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前的内部认购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购房者权益很难得到维护,参与内部认购,至少存在4重风险:   
    1、房子可能建不起来,或者说不能按时交付使用。   有可能因为开发商资金问题中途停工、变成“烂尾楼”,无法交付使用。   
    2、如果楼房建不起来,认购款可能取不回来。   开发商有可能把钱挪做他用、转移、“携款而逃”,或者直接宣布破产。   
    3、购房者能不能如愿得到想要的房子也是个问题。   比如开发商只盖100套房子,他却接受200户人认购,那么即使交了钱也可能得不到房子。   
    4、由于手续不全,有可能不能及时得到房产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发商售房必须具备“五证”,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施工许可证》以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只有“五证”齐全,才能为业主办理产权证。如果开发商没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就有可能拿不到,因此无法办理房产证。
  • 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期房能买吗?  
    (一)购买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期房有哪些法律风险:  首先,房产公司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就进行预售,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明文规定:严禁发展商无证预售。而购房者购买无证商品房的行为也是法律禁止的。  其次,对购房者来说,预购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期房行为也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因此而发生纠纷,由于上述公司的预售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因此购房者只能主张返还预付款并要求赔偿损失,而当该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时购房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实现。  最后,如果开发商在广告中的宣传内容如楼盘的设计方案、小区规划等还没有经过规划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那么开发商可能就构成虚假宣传。如果购房者支付了房款后,预售合同出现变更,购房者的购房利益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证。  
    (二)购买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期房的后果:  
    1、取得产权证的时间没有保证。  
    2、为了取得产权证可能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  
    3、房屋可以使用但是无法取得产权。  
    4、房屋可能会被政府没收或拆除。由此可以看出,最好不要购买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期房,否则可能会造成购房者的权利受到损害。购房者如果不小心或由于其他原因购买这种手续不全的房子,都将或多或少的承担一定风险。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