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你好,我弟弟分期付款了个手机,金额四千多,然后没有给还,就给了个首付,被人家公司起诉了,法院开庭也没去,让后一直都没动静,他想问给银行卡里存钱没事吧

2019-06-11 20:10:34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关于分期付款买卖的兴起,同时在我国此类纠纷越来越多,在实践中,现如今分期购物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分期付款合同违约的情况也很多,发生违约的情形,首先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来主张违约金赔偿。实践中,往往双方不能就违约赔偿的金额达成一致,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起诉来解决违约金纠纷了。
    对于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各位朋友一起来了解了解关于分期付款合同违约什么时候起诉,怎么算诉讼时效

    向法院申请起诉的时间(需要根据我国最新民法总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为准)

    (1)起诉要求对方支付某一期未付款及利息的,可自该期款项逾期未付之日起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2)起诉要求对方提前偿还所有未付款项及利息的,可自对方逾期未付款达到总款项五分之一,或对方以言语、实际行为等明示不会按合同付款时,可随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偿还所有未付款项及利息。

    在时效内起诉才能得到支持

    分期付款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两年,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将不再保护。

    诉讼时效的计算如下:

    (1)如果合同约定履行期限的,应从分期付款合同约定的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满两年;

    (2)如果合同没约定履行期限或约定不明的,可根据双方签订的补充协议确定履行期限,诉讼期限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满两年;

    (3)如果依然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守约方要求违约方履行付款付息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满两年。
    但违约方在守约方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违约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满两年。

    分期付款合同常见的违约责任情形:

    1、买方违约的,体现在买方因个人原因不想买了,想解除合同的;买方严重逾期付款的,卖方想解除合同的,构成违约。

    2、卖方违约的,卖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构成违约。

    发现对方违约,不能协商解决的,要积极通过起诉来解决。

  • 1、如果是银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则法院应该在受到诉讼材料之日起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2、如果你欠款金额达1万元的,经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应承担刑事责任。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一般要经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才会由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 分期不属于P2P借贷。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分期付款实际上是卖方向买方提供的一种贷款,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买方在只支付一小部分货款后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商品或劳务,但是因为以后的分期付款中包括有利息,所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同一商品或劳务,所支付的金额要比一次性支付的货款多一些。
  • 贷款行会依法向催收到期贷款,按照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的约定,贷款行将向法院起诉,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包括冻结你以及贷款担保人的所有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查封你已抵质押的财产等。判决下来后,会依法强制执行(扣划存款,
    拍卖抵质押物等)财产以清偿银行的贷款损失。
    具体包括:贷款本金,贷款利息,逾期利息和罚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诉讼费用,处置抵押(质押物)物变现时产生的相关费用等。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