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在农村信用社贷款手续都已办好可是XX行三千多的信用卡到期五天未还款影响信用社的下款不

2019-08-03 04:23:39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到期不还款是逾期。逾期还款是指超过银行规定的最后还款期限,未及时足额将所消费款项存入指定账户的情形。建议按时还款,保证良好的信誉。  信用卡透支逾期还款的后果主要有五项:  
    1、信用卡滞纳金。所谓信用卡滞纳金,是指当持卡人未在到期还款日(含)前还款或还款金额不足最低还款额时,按规定应向发卡银行支付的费用。  
    2、逾期利息。用户使用信用卡透支以后,一般有20多天到50多天不等的免息还款期,就是只要持卡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所有的透支费用,那么该持卡人上月的所有费用都不再享受银行的免息待遇,而循环日息高达万分之五,即年利率达到18%。  
    3、诉讼费用。如果用户在透支2个月后还不还款,银行就打电话提醒用户还款。如果还不还款,银行就请律师向用户发出律师函。  
    4、不良信用记录。信用卡用户逾期还款将被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并且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全国联网,只要居民个人在银行办理过借贷业务、申领过信用卡,或为别人提供过担保等行为,那么就能在国内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查到信用报告。  
    5、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将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件在于,恶意透支金额在5000元以上并经发卡行催收3个月以上。《刑法》196条规定了4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其中一种就是恶意透支,指的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单位催收后仍不还款的行为。恶意透支5000元以上就属于数额较大,可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两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 一、捆绑储蓄卡还款最为方便
      捆绑储蓄卡是大家在办理信用卡时,与本行的储蓄卡绑定,多数持卡人人都是工资卡。然后信用卡最后还款日在工资打卡日之后,那么到了还款时银行会自动扣取金额,无需再记住时间,您只需保障借记卡里有足够的金额就即可。不需要再跑银行,去手动操作转账。
    二、网银在线转账最安全
      在使用信用卡的同时,开通发卡行的网银,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银行还不上款。只需打开电脑登录网银,输入卡号、密码,轻点几下鼠标轻松完成还款,还不用支付任何手续费。例如:工商银行的网银在线还款,每月只需在电脑上轻轻操作即可。
    三、第三方还款最便捷
      选择第三方付款的客户,多数是自己的信用卡还款不方便,又不想挨家跑银行,这样给自己的手机下载一款软件,刷一下手机就免费办妥还款业务。目前,有支付宝钱包,还有例如招行的掌上生活,或者现在手机推出的微信也可以在线还款信用卡。
      支付宝钱包支持30多家银行的信用卡还款,设置一下“还款日提醒”。

  • 1、若不还款,是会产生罚息的。罚息是按照复息计算,也就是说逾期时间越长,借款人需要支付的罚息会越高,对于还款能力本就比较弱的人来说,再产生罚息会增加其还款压力。
    2、经多次催促还款后, 工作人员够可以将借款人起诉至法庭,让法院判决将借款人的资产进行拍卖后用于偿还资金。无论是抵押贷款还是信用贷款,这一点都可以执行。
    3、个人信用会受到影响。时间越长、金额越高,影响就会越大。如此一来,借款人日后再贷款就有很大的难度了。贷款机构很可能因为借款人信用不好儿不给予房贷。

  • 1、信用卡欠钱的起刑金额是一万,一万元以下不会坐牢;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