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就是说有一个人以前拿了我的信用卡用,卡里边的钱所有被他刷完后,后边没有钱还给,他就每一月都给我倒透支卡,我催过他几回还款,他都说没有钱还,如今我联络不了别人了,他也没送我倒卡了,也没还给钱,我的信用卡早已贷款逾期许多天了,这样的事情我该怎么做呢

银行
2019-12-24 17:53:49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使用信用卡已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式,一些持卡人在对信用卡的认识和使用上存在误区,并不清楚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信用卡,或对逾期不还款等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不仅对个人贷款、信用评价产生负面印象,甚至无意中触碰到法律的底线,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国刑法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之一,但并非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款不一定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恶意透支达到一定数额,就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而且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比平常人们对信用卡的理解更宽泛,不仅包括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还包括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可以认定为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就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并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因此,使用信用卡时要注意,不要触碰法律的底线。   相关知识:   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几种情形: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 信用卡还款日期到期不全额还清或拒不还款,会产生以下后果:
      
    1、先变成逾期,产生滞纳金、利息,利息按月计收复利。逾期一段时间后,银行会打电话催收还款。并且信用卡逾期记录在银行电话催收还款之前,银行就已经上报至人行征信系统中记录备案了。
      
    2、在银行多次催收后,信用卡持卡人仍未全额还清或拒不还款,等到信用卡滞纳金、利息利滚利之后,达到一定金额,银行就会以“信用卡诈骗罪”向法院递交起诉。银行一起诉,法院传票很快会寄到信用卡持卡人家里或公司。
      
    3、在上法院前一天全额还清信用卡欠款,可以不用坐牢和罚款。在上法院时,仍未全额还清信用卡欠款,法院会根据信用卡持卡人实际欠款的本金,来判处持卡人有期徒刑期限,及罚款金额。并且在信用卡持卡人判刑坐牢后,其征信报告会变成永久黑名单,即使刑满释放后,也永远办不了任何信用卡、贷款。
  • 欠款没偿还能力,债务人能否选择跑路:
    一些债务人认为只要欠款还不上就会被抓去坐牢,其实这是不对的,债务人没有必要一发生偿还不了欠款就跑路。
    1、依然可以作为被告被起诉。
    债务人跑路后,债权人依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那么债务人依然是可以成为被起诉的被告的,债务人不要认为自己跑路后,债权人就没有办法了。
    2、法院可强制执行名下财产。
    债权人向法院起诉后,经法院判决,即使债务人不同意,法院也可以强制只想债务人名下的财产。
  • 逾期情况:
    1、尽快还清欠款
    2、与银行协商还款细则
    3、走法律途径,也就是打官司首先,最好的办法是一次性还清,就算找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借也行啊,这是最好的办法,当然我这里就不给你提倡借高利贷或者私人高息贷款等不靠谱的意见其次,就是与银行协商还款,比如可以提出比正常还款要高的利息等,或者抵押不动产等财力证明,如果银行连协商都不愿意的话,就只能走法律途径了再次,先不说银行怎么黑,利息加滞纳金要了那么多,现在人家是有规章制度,你确实是欠款,人家也是按章办事,与银行打官司,你基本赢不了,搞不好,要坐牢的!
    1、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恶意透支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何为恶意透支?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恶意透支是指透支1万元以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根据相关规定,恶意透支1万至10万元,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恶意透支10万至100万元,可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3、透支金额不够1万的,虽然够不上刑事立案标准但风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会进入银行黑名单和被银行告到法院要求还钱,银行不会让你花的这个钱变成烂账,他们会起诉你要你还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欠款会产生滞纳金,利息等费用!此外,恶意透支还将严重影响持卡人的信用,一旦被纳入银行个人信誉黑名单,各项银行业务尤其是投资贷款等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千万不可小视。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