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尊敬的律师,您好!请教一个自建房房产纠纷的问题。

一对父母育有5女。1994、95年间,父在工厂上班,母在农村务农,大女已出嫁务农,二女已出嫁工作,三女五女未成家都在工厂上班,四女未成家大学在读。

1995年父母受大女之邀,出资(2万多,因亲子没有立字据收条)出力到大女所居村与其共建4间2层楼房。完工后,大女一家三口入住东侧2间2层,父母携三女四女五女一家五口入住西侧2间2层。入住后,父母多次催大女为其办理独立的房产证、土地证。但大女以各种理由拖延办理。

父母边等大女办理此事边谋生过日子。2001年父母按风俗留三女续门户,招上门女婿成家。四女五女后来陆续出嫁。父母意愿是:所居住西侧2间2层房产及后单建附属房屋,将来留给续门户的三女及其后代。

近几年此房处面临拆迁,大女一家就一改初衷,声明:所有房产(包括父母三女后来在房后做的厨房卫生间等三间红砖平房,三楼加盖一层砖瓦房)是大女家的,因房产土地证是大女名下。驱赶父母、三女一家。言语攻击三女家,说三女家想占大女家房产。近一年来,大女家疯狂改变房屋面貌,包括父母三女所居房屋,甚至周围都圈做房屋院舍。原来是2家各自大门出进,现在围成一个大院,开一个院门上锁,驱赶。现在父母手上即没有出资建房字据,也没有房产土地证。只有拆迁办2012年出示的房屋测绘报告复印件(父母三女所居房屋)。父母近80高龄,身体状况极差,因此冤屈更是痛不欲生。请问他们怎么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近才知道是2008年3月才办理的土地证,4间2层150平米都办在大女名下。父母三女都不知情,多年来蒙在鼓里等大女办独立的证。这种情况怎么办?急盼明示!!!

2018-09-09 14:54:47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一房二卖纠纷:
    由于两份合同涉及的标的为同一房屋,而开发商已将房屋交付给其中一份合同的相对人,该违约行为致使另一份合同的相对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买房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请求开发商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消法》已经确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原则,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实践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实际情况,在《解释》的第8条、第9条中明确规定了商品房买卖过程中因出卖人恶意违约和欺诈,致使买受人无法取得房屋的,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五种情形:
    一是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二是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房屋出卖给第三人(俗称“一房二卖”);
    三是订立合同时,出卖人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上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人
    四是在订立合同时,出卖人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五是订立合同时,出卖人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由上述五种情形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时,买受人除可申请出卖人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这些规定将有利于有效制裁和遏制欺诈、恶意违约等摒弃诚实信用原则、严重损害市场交易安全的行为,维护守约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诚信制度的确立。
  • 从国家法律政策来讲,没有产权证的房产是不允许交易的。因为我国规定,房产买卖以办理权属转移登记(也就是所谓的“过户”)为准,没有产权证的房产是不可以办理过户的,国家不保护不过户的房产交易。
    建议不要购买这类房子,因为没有产权证将不能贷款、不能过户、也不能办理公证,所签署的协议也是无效的。
  • 安置房安置房,是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即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安置房的转让交易需要在取得该安置房房产证后才可以进行,这时的过户交易与一般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之处。安置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拆迁房屋的农户。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政府尽可能新建更多的安置房,不断满足拆迁户的需求已迫在眉睫。还建房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部分经济发展快的城市对周边郊区进行城市化建设改造。为统一规划市政建设,需要对城市郊区农民原建住房进行拆迁,为妥善安置拆迁群众的居住用房,政府有计划地统一建房分配给拆除了原住房的居民。这种住房,称为还建房或统建房、统建楼。还建房与商品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取得方式:商品房是以货币交易的形式购买,而还建房主要是以补偿形式取得。
    2、土地性质:大多数还建房是政府划拨土地兴建,土地性质为划拨地,而商品房全部是出让地。
    3、交易税费:土地为划拨地的还建房在交易过程中是需要向地方税务部门缴纳一定的土地出让金的,而商品房没有这笔费用。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