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19-10-11 15:1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现代法治国家,通过法律对个人保护,而且细化到对个人的各种具体权利的保护,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公力救济取得的巨大成果。想必很多人都想要了解,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来考察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主观上,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已明确设立正当防卫的目的,它不仅在正当防卫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在确定正当防卫必要限度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是实现正当防卫的目的所必需的限度,也就是揭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离开正当防卫的目的,在确定必要限度问题上有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必要限度作限制性的解释,从如何限制和约束防卫行为是否正当的意义上去理解必要限度,而正当防卫的目的所要求的是如何有效的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两者是相背离的,既不符合设立刑法的目的,也不符合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是不科学的。二是对必要限度作扩张性的解释,这一解释允许防卫人可以对不法侵害人进行惩罚,将正当防卫看作是对不法侵害的报复。这样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约束排除在正当防卫的目的所能允许的范围外,也违背了刑法目的,同样也是不科学的。

  客观上,从正当防卫的意义上看,制止不法侵害,势必会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带来损害,才能达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一般程度上而言,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需要足够的强度。换句话说,正当防卫的强度不可能总是相当于不法侵害的强度,有可能小于,适度或者大于。所以,正当防卫应该是防御和反击的统一,被动和主动地统一。而不能仅以正当防卫具有防卫性,扼杀和否定防卫人在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因为在受到不法侵害的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平常人是不可能冷静的判断周围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处境。在措手不及,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下往往就会拿起手头或者旁边的工具仓促应战,不可能在实行防卫之前还仔细考虑强度是否超过。除此之外,在判断的同时不能以事后对客观环境,和、双方力量对比和是否具有突发性来苛求防卫人,那样要求只会不利于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积极性。

  二、以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为出发点来考察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在考察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置于每一个正当防卫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设身处地地判断防卫人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产生这一主观意图的客观基础又是什么?而不能脱离主观谈客观,或者脱离客观谈主观的方法是不法得到答案的。实际上,因为每个人所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都有所不同,在不法侵害面前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镇静的态度,在紧迫的情况下能选择强度适当的防卫工具来抵御不法侵害,而有的人则比较冲动,在受到突然袭击被激怒,无暇考虑和约束强度问题。一门心思只是放在抵御不法侵害,那么则不法侵害人采取得强度显然超出防卫强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对于这些由于个人的主观素质因素的差异而带来的对不法侵害的反应的不同,在考察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时候就不得不加以考虑。归根到底,小编认为,考察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问题,我们仍应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不能脱离防卫人在防卫过程中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三、以事实求是为出发点,设身处地地考察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审判的目的本就在于促进结果的合理公正,我们不可能一味地同情有过错的被害人,而不从防卫人的角度着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将自己置身于防卫人所处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去考察,以确定在当时的环境下,防卫人采取的防卫强度是否合理。虽然这样做有些困难,但如若不如此,则有可能会脱离客观实际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基本原则是: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来考察;以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为出发点来考察;以事实求是为出发点,设身处地地考察。希望上文的的内容会有所帮助。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律师会对于疑问进行专业的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