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离婚协议书手写范本

2019-04-04 15:3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夫妻准备离婚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为了在离婚后彼此互不干扰,在离婚协议上就需要把相关的离婚条件全都写清楚。那么,离婚协议书手写范本,是怎样的?协议离婚可以约定子女共同抚养吗?争取小孩抚养权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离婚协议书手写范本

  男方:________,___族,_____年___月___日生,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女方:________,___族,_____年___月___日生,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

离婚协议书手写范本

  男女双方于___年___月___日在______登记结婚,婚后于___年___月___日生育女儿,名______。因____________,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抚养权、抚养费及探望权

  儿子

  女儿________由女方抚养,随同女方生活到18岁由子女自己选着哪方。

  抚养费由男方负责,男方应于每月1-3日期间将抚养费______元通过以下方式支付给女方指定账户,女方暂定账户为是,开户行:______,账号:______。如有变化,可提前10天书面通知男方。

  男方每隔______个星期,可于周六周日接女儿一起生活,周日晚上______时前送回女方住处。

  (三)财产处理

  1、存款:双方名下现有银行存款共______元,双方各分一半,为元。分配方式:各自名下的存款保持不变,但男方应于______年___月___日前一次性支付______元给女方。

  2、房屋:夫妻共同所有的位于_______________的房地产所有权归女方所有,房地产权证的业主姓名变更的手续自离婚后一个月内办理,男方必须协助女方办理变更的一切手续,过户费用由女方负责。女方应于年月日前一次性补偿房屋差价元给男方。

  3、其他财产与债务:除以上财产,双方各自名下的其他财产与债务,各自承担。

  (四)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不按本协议约定履行相关义务的,应付违约金________元给对方。

  男方(签名):_________女方(签名):_________

  日期:日期:

  二、协议离婚可以约定子女共同抚养吗

  根据婚姻法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所以,离婚后孩子共同抚养是可以的。

  对于孩子抚养问题,法院判决都是从能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如果有两个孩子,不一定会判决一人一个,如果能举证证明两个小孩跟随母亲或者父亲更有利的话,法院会判决更有利于小孩成长的一方抚养小孩。

  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

  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这种情况要在小孩子满了10岁以后,才能征询小孩子的意见。

  不抚养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岁以前应当每月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在今后的抚养期内,一方不适合抚养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诉,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

  因此即便是刚开始没有得到小孩的抚养权,以后还是有机会再提起诉讼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的。

  三、争取小孩抚养权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孩子的意见相当重要。

  2、收入状况:证明自己经济收入状况良好,与对方有差异。

  3、工作环境:看谁的工作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4、居住条件更好:提交有关居住情况的证据,比如离学校较近,小区配套成熟,对孩子入学、生活最为有利,那么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5、 双方的工作性质:如果一方是摆摊卖早点的,一方是承包房屋工程的包工头,显而易见谁的工作更有利于抚养小孩。

  6、性格修养:一方的性格修养、思想品质,就在争取孩子抚养权方面尤为重要,因为直接抚养方的性格修养、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7、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更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我么可以得知,离婚协议书手写范本需要写明男女双方是自愿离婚,子女抚养费及探望权是怎样划分的,夫妻共同财产是如何处理,违约责任的约定是怎样的。若是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上的在线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