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怎么认定不可抗力?

2019-12-27 11: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不可抗力是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概念,构成不可抗力,是要了解不可抗力的相关因素的,一般地构成不可抗力,是可以免责的,特殊情况除外。那么,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怎么认定不可抗力呢?下面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

  1、不可抗力因素一般指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的调整。

  2、不可抗力因素认定标准

  (1)不可预见性,即合同当事人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必须根本无法预见。(2)不可避免性,即使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无法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避免,才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3)不可克服性,即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后果无法加以克服,即毫无办法加以阻止这是不可抗力。

怎么认定不可抗力

  二、怎么认定不可抗力?

  构成不可抗力必须具备两大要件:

  第一个要件是不可预见的偶然性。

  不可抗力所指的事件,首先,必须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的事件,它在合同订立后的发生可以说纯属偶然。在正常情况下,判断其能否预见到某一事件的发生,有两个不同的标准:第一个是客观标准,也就说在某种具体情况下,倘若一般理智正常的人都能够预见到的,那么该合同当事人也应当预见到。如果对该种事件的预见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那么只要具有这种专业知识的一般正常水平的人所能预见到的事件,则该合同当事人就应当预见。第二个是主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诸如当事人的年龄、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来判断合同当事人是否应该预见到。

  第二个要件便是不可控制的客观性。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必须是因为债务人不可控制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债务人对事件的发生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主观上也无法阻止其发生。债务人对于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事件,如果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它,就必须努力去做,否则就不足以免除其债务。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0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不可抗力因素和如何认定不可抗力”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不可抗力因素有一般指不可预见性与不可克服性,认定不可抗力要具备两大要件,一个是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一个是不可控制的客观性。若您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