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2022二套房契税交多少

2021-12-08 14:32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我国二套房不免征契税,需要如实缴纳契税,不过不同地区对于契税税率规定有所不同,对此纳税人最好就去咨询当地的税务局。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2022二套房契税交多少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2022二套房契税交多少

  二套房契税的计算公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契税税率为3%—5%。各地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级政府在3%—5%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契税怎么算要根据房屋平米的大小划分不同的契税税率。

  房屋契税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不同地方政府所要求缴纳的房产契税是不一样的,购房者可以具体查询地方国土局。

  一般的缴纳标准如下:

  1、90平米以下(不含90平米)的,契税为1%;

  2、90平米-144平米以下(含90平米、不包含144平米)的,契税为1.5%;

  3、在144平米以上(含144平米)的,契税为3%;

  4、房产性质为别墅,或是商业用途的,需缴纳3%;

  5、当小区容积率低于2.0(非普通住宅)的,需缴纳3%。

  二套房契税的征收:二手房契税的税率为3%,而其中个人购买首套普通住宅的将得以减半征收。

  计算公式:应纳的契税=销售价格(或市场指导价)*3%(或1.5%)

2022二套房契税交多少

  二、买房的契税最迟什么时候交?

  一般契税的顺序是购房-交首付-办理贷款-贷款审批-审批合格-进入交房流程。但是有的外行步骤不是很严谨,所以大致就是贷款批下来之后,开发商打电话让你去交房,这时候需要去审批核心交契税。如果不是个人购房,还需要交印花税。

  1、般在贷款批下来之后,开始交房了,这时候一般会把钥匙给你,并且一个月之内办妥,并不是很催,交完契税之后别的费用几乎没有了,除非你是全款才需要自己办理土地证产权证。

  2、商品房契税需要在备案日期(一般为合同第15页的日期)后90日内交纳,过期要收日的万分之五的违约金。而维修基金需要购房者按照购房者与售房单位应当签定有关房屋维修基金交缴约定,按购房款2-3%的比例向售房单位交纳房屋维修基金。

  3、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应缴税范围包括:土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

  4、 房屋维修基金实际上包括房屋公用设施专用基金和房屋本体维修基金。房屋公用设施专用基金简称专用基金,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公用设施及设备的更新、改造等项目,不得挪作他用。专用房屋维修基金实行“钱随房走”的原则,房屋转让时,账户里的余额资金也随之转移给房屋的新的产权所有人。

  三、哪些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二套房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

  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

  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4、个人名下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

  目前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5、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

  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6、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

  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现在,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不同地方政府所要求缴纳的房产契税是不一样的,购房者可以具体查询地方国土局,一般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2022二套房契税交多少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