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合同效力的认定2022

2021-12-15 10:54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合同的效力包括有效、可撤销、效力待定和无效。若当事人签订合同时意思表示不真实则为可撤销合同,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一旦被撤销就成为了无效合同。那么2022合同效力的认定有哪些呢?有效合同如何认定呢?可撤销合同怎样认定呢?无效合同又怎样认定呢?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合同效力的认定

  一、合同有效的认定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自然人签订合同,原则上须有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不得亲自签订合同,而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

  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签订纯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

  对于非自然人而言,必须是依法定程序成立后才具有合同行为能力。

  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即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部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签订合同。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缔约人的表示行为应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相一致。

  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为有效。

  在重大误解时,合同则可被变更或者撤销。

  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合同可被变更或者撤销。

  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合同场合,若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若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被变更或撤销。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标的决定着合同权利义务的质和量,没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积极的意义,应归于无效。

  合同标的可能,是指合同给付可能实现。

  合同标的确定,是指合同标的自始确定,或可得确定。

  二、可撤销合同的认定

  1、因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在受欺诈、受胁迫的情况下所订立的合同,明显违背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一方当事人称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而签订的合同,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用于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2、因重大误解,对误解方造成重大损失的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3、因显失公平

  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三、效力待定合同的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或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二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或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2、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四、无效合同的认定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恶意串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为自始无效,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合同无效都是自始无效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合同效力的认定2022的相关法律内容,主要包括有效合同的认定、可撤销合同的认定以及无效合同的认定。若您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上找法网平台,在线的律师会对您的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