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信用卡还不上怎么办?与其等死不如试试以下方法

2019-12-03 19: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现在很多人都办理了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透支信用卡,可是总是有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到期还不上信用卡,但是信用卡逾期是很麻烦的,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信用卡逾期的情况,接下来找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信用卡还不上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一、信用卡还不上怎么办

  方法一:找银行协商

  根据我国法律,经银行两次催收3月未还就可以定性为恶意透支,所以,即使你没钱的情况下,也不要不接银行电话,跟银行商量解决方案才是上上之策。

  方法二:偿还最低还款额

  如果本期无法全额还款,还可以选择偿还最低还款额,通常是透支额度的5%-10%。比如,你的账单金额为1万元,按10%计算最低还款额,就是1万*10%=1000元。

  也就是说,本期您只需还款1000元,就能够相安无事,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征信,但是会有利息产生,但也比信用受到影响更划算。

  方法三:申请账单分期

  除了最低还款额的办法,最常用的就是账单分期,最长可以分24期还完,也就是两年。但是,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会产生手续费,但不会影响个人征信,也是救急的一种办法。

  要注意的是,分期后不建议提前还款,因为手续费是照收的。

  方法四:修改账单日

  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银行,在出账单之前修改账单日,就相当于变相延长了免息期。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会产生多余的费用,但适用范围有限,建议提前咨询银行。

  方法五:强制储蓄

  有些卡友并非是一时还不上,而是真的一两个月都还不上,那么以上方法可能并不完全奏效。

  此时,建议持卡人强制储蓄,将收入的一部分强制储蓄,用于偿还信用卡。比如,每个月的工资拿出10%-20%还信用卡,这部分钱是硬性的,不能用于其它开支,配合方法二或方法三,也能够使情况得到好转。

  方法六:向亲戚朋友借

  如果连最低的还款额和分期额度都还不上,那只能先借一部分还解决最基本的还款。向亲戚朋友表明你的态度,做好偿还计划,取得好友的信任(此时显现出了信用二字的重要性)。

信用卡还不上怎么办

  二、信用卡还不上连累家人吗

  不会连累家人。信用卡不还款首先个人征信报告会有逾期记录,造成信用污点。

  其次不还款会有每天有万分之五的利息和每个月会有滞纳金。造成还款成本会越来越高。

  如果信用卡逾期,银行在三次催款后二个月未还款的,金额超过5000以上,银行是有权利起诉你的。银行会找你要钱,不会去找你的亲人。如果情节比较严重,个人征信记录有逾期也会对家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你的妻子(丈夫)在以后申请房贷时,虽然他(她)没有逾期记录,但是你有比较严重的逾期记录,银行也会把这些因素参考进去,进而影响他(她)贷款的额度或贷款的利率。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个人征信系统会越来越完善!所以如果有信用卡欠款的话,一定要注意及时还款,避免逾期对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

  三、以案说法——信用卡逾期有可能涉嫌犯罪

  案情介绍

  广西男子李某,持有一张农行信用卡,李某使用农行信用卡在ATM机取现和刷卡缴费累计54412元,最后因自己过度消费而无力还款,为了躲避债务,李某更换了手机号,并逃离到外地打工,这让农业银行一直联系不上持卡人,在经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农业银行选择了报案。直到2018年12月,李某才归还了透支欠款以及违约金、利息。李某虽然最终归还了欠款,但是因为他的行为已经涉及信用卡诈骗,所以最终李某被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决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2万元。

  案例分析:

  广西李某是因为恶意透支而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信用卡持卡人明知道自己没有还款能力,还大量透支消费,最终导致逾期,当持卡人逾期时间达3个月经银行两次催收后仍然拒不还款,那么银行就可以以恶意透支为由来起诉持卡人,若持卡人的逾期金额达到了五万元,那么持卡人就会因恶意逾期构成信用卡诈骗,会被法院判决承担刑事责任。

  所以如果持卡人发生逾期行为,为了避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千万不可躲避银行催收,若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可以每月偿还一部分欠款,即使每月只还款100元,只要持卡人在还款,那么银行就不会轻易起诉持卡人。建议主动联系银行,告知银行自身的情况,以及还款的意愿,最好可以和银行协商还款。另外信用卡用户要注意将自己的逾期金额控制在5万元以下。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信用卡还不上怎么办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后如果大家确实还不上信用卡,可以尝试上面的办法,切记不要逾期,因为逾期会有一系列不利后果。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登陆找法网免费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