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关于举证时间的规定

2022-01-06 13: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就各自主张的事实进行举证,而民事诉讼法对于举证是有期限限制的,当事人只能在法定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那么,民事诉讼关于举证时间的规定有哪些呢?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法律知识。

  一、民事诉讼关于举证时间的规定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在民事诉讼中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

  2、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二)举证期限: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

  1、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2、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3、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当事人提起反诉应当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4、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5、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民事诉讼关于举证时间的规定

  二、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的举证原则是什么

  举证责任,又称“举证的必要”。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其提出的主张中须确认的事实依法负有的提出证据的义务。 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分配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三、民事诉讼怎么举证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于诉讼中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同时指在诉讼结束之间,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诉讼关于举证时间的规定的相关知识,一审案件的举证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二审案件的举证时间不得少于十日。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