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行政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2022-02-21 15:06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我们在进行行政诉讼的时候,是需要按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操作的,尤其是对行政诉讼纠纷的处理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诉讼是有一定时效限制的。那么,行政的诉讼时效是几年呢?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整理了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一、行政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二、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能否中断吗

  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时效中断。通常认为,行政诉讼不存在时效中断,因为行政诉讼事关公共秩序,更强调效率,但大部分情况确是当事人更容易耽误起诉期限。为此,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三、行政诉讼案件全部诉讼流程

  (一)起诉

  1、起诉的条件:

  (1)原告认为法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2)被告必须明确指出具体所做的行政行为的组织。

  (3)有具体的证据以及诉讼请求。

  (4)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并且是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5)必须提前经过了复议程序。

  (6)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法院起诉。

  2、起诉的方式:书面形式,按照相应要求书写起诉状,才能开始诉讼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

  (1)当事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等。原告人的组织名称住址以及代表法人的情况。

  (2)诉讼的请求以及证据事实和原因

  (3)根据事实的来源和内容,证人的信息。

  (4)接受该起诉的人民法院的名称和具体日期。

  (二)受理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之后,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其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话,可以决定立案审理。受理与否,是要按照国家审批权对该行为审查的单方面行为结果所决定的。

  (三)审理

  1、审理前准备:人民法院决定立案后,在立案那天起五日内,将起诉状的副本发送给被告人,被告人需要在收到那天起十五天内将有关的证据以及规范性文件交到人民法院,并且提交答辩状。答辩状通过人民法院在五日内将副本发送给原告开庭时间地点需要通知当事人以及有关诉讼参与人。对于公开审理的安静,应该公告当事人姓名、案件缘由以及开庭的时间地点。

  2、开庭审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陈述行政观点矛盾:原告、被告、第三方,接着举例证明,或者物质证明,最后当事人陈述。

  3、合议庭评议和判决:在上面说讲的审理之后,合议庭的人员会进行评议,对于判决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达成共识之后有院长审批。该过程不公开,少数服从多数,不同意见应该被记录。判决是经过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之后,依据事实,已法律为标准进行裁判的行为称判决。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多多少少也应该知道,我们在进行行政诉讼的时候,是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进行诉讼的,这样才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这点需要注意。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有关行政的诉讼时效是几年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