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什么是二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

2020-10-13 10: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相信大家对于现在的购房政策中的限购政策并不陌生,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贷款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很多朋友对于什么是二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还是很疑惑,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什么是二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

  (一)二套房的定义

  1、所谓的二套房就是指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的,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一种房贷房。

  2、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应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

  3、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中其家庭已登记有成套住房的;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二)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

  详解: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

  详解: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4、个人名下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目前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5、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

  详解: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6、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

  详解: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现在,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7、婚后双方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一方再申请贷款购房

  详解: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能够查到房贷记录,那么即便离异后房产判给一方,另一方再贷款购房时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这使得很多试图通过“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之东流。

什么是二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

  二、二套房贷首付

  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

  三、首套房和二套房的区别

  1、有无利率优惠,差别是非常大的。一般购买首套房,都会有一定的价格优惠折扣,购房者在买房时,要结合自己的还贷能力、经济水平,仔细算一笔帐。如果参照八五折利率来算,首套房比二套房:首付少支出10万,总利息少支付11万,契税方面少支付0元或者5000元。

  2、在不限购的城市,居民家庭头次购买普通住房,商业贷款原则上较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贷款购买普通住房,较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什么是二套房?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二套房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关于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有七种情况。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需要了解,欢迎登录找法网,免费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