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汇票的结算程序是怎样的

2019-03-15 09:0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汇票是最常见的票据类型之一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那么,银行汇票的结算程序是怎样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风险防范,是怎样的?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银行汇票的结算程序是怎样的

  (1)汇款单位申请办理银行汇票结算时,应向签发银行填写“银行汇票委托书”,连同款项送交银行办理签发银行汇票手续。

银行汇票的结算程序是怎样的

  (2)签发银行受理银行汇票委托书后,将款项收妥后,签发“银行汇票”,汇款单位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提取现金。

  (3)汇款单位持“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直接往异地办理结算,交由指定收款单位或收款人于银行汇票背书后,向兑付银行办理转账结算,多余金额由签发银行退交汇款单位。采用银行汇票的账务处理

  (1)汇款单位委托银行开出银行汇票时,应根据汇票委托书回单,借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汇款单位用银行汇票办理结算后,收到银行转来的银行汇票第四联及有关发票账单时,借记“物资采购”等有关账户,贷记“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账户。

  (2)收款单位收到银行汇票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有关账户。【例2-20]4月19日,上海申通物流公司向当地开户银行办理银行汇票,将款项8000元交存银行,取得汇票,由采购员持往异地采购物资。4月25日,采购员交来发票等报销凭证,其中货款6000元,增值税税额1020元。根据有关凭证,作会计分录如下:4月19日: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8000贷:银行存款8000。4月25日:借:在途物资7020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70204月28日,余款980元自动退回银行:借:银行存款980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980银行汇票结算方式适用于异地间的各种款项的结算,特别适用于先收款后发货或钱货两清的商品交易。这种结算,票随人到,有利于单位和个人的急需用款和及时采购。使用范围广,灵活方便,结算迅速,剩余款项由银行负责退回,防止交易尾欠发生等特点。

  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存在的风险

  1、对票据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存在受理伪票的风险。随着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制假水平的提高,“克隆”汇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在缺少先进的检测仪器的情况下,仅凭肉眼观察鉴定票据的真实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

  2、银行工作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工作失误,造成潜在风险。银行承兑汇票上都有明确而规范的记载事项,但在办理贴现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因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造成出票行填写的出票日期、到期日、出票人全称及签章等要素不规范。同时,企业在背书转让过程中,由于财务人员金融票据知识欠缺,造成背书人签章不到位、重叠或模糊不清、被背书人全称填写与印章不符,以及背书转让与签章不连续现象。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汇票到期承兑结算,造成潜在风险。

  3、办理贴现业务时,对企业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不严,汇票取得的合法性存在风险。现代金融业竞争激烈,为占领票据市场,有的银行对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对申请贴现人提供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不作认真调查,违规办理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汇票到期一旦不予付款,申请贴现企业又以无资金逃债,将给银行的追索增加难度。

  三、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风险防范

  1、注意从承兑汇票外观上鉴别真伪。银行承兑汇票的印刷有着严格的规定,其色泽、尺寸、花纹图案都有不同于其它重要空白凭证的特点;各签发行都有各自银行特定的暗记和行徽,紫光灯下,其水印图案、各色纤维清晰可见;冠字号码在汇票背面呈红色渗透效果等等,这些都是防伪的第一道屏障。

  2、注意从票面记载事项上鉴别真伪。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集结算、融资功能为一体的结算工具,对其票面的记载事项填写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付款行全称填写的语序,大写日期月、日填写应加“零”等。犯罪分子不可能完全了解银行内部规定,因此容易在伪造票据“记载事项”环节上露出马脚,故审查汇票的记载事项是识假防诈的重要环节。

  3、注意对汇票专用章的鉴别。各专业银行都有自已统一刻制的汇票专用章,都有确定的规格、字序和字间距。假票上的印章与真正的汇票专用章一般都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受理汇票时,首先应到汇票签发行对应的本地行对汇票专用章折角核对,辨别真伪。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能给大家解答疑问。若是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上的在线律师。他们一天24小时在线,能随时为大家解答法律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