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挪用公款10罪立案标准

2022-01-23 13: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其实在社会中的话也是有很多的国家公职人员直接挪用公款私用的情况,通常的话都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把公款挪用了之后当成自己的私用,这样的行为如果是数额非常巨大的话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那么,挪用公款10罪立案标准?下面就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挪用公款10罪立案标准

  涉嫌以下情况之一的,应予以立案并追诉相关法律责任:(一)挪用公款供个人使用,涉嫌金额在5千至1万元以上,且进行非法活动的;(二)行为人挪用公款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盈利活动的;(三)行为人挪用所在单位公款供个人使用,涉嫌金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并且超过3个月没有归还的。

  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可被判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之一 【挪用公款罪】

  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等公众资金管理机构,以及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违反国家规定运用资金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挪用公款一个月内归还算不算犯罪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这里所说的非法活动是指挪用公款供个人或他人进行走私、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对这种情况的定罪,没有要求挪用公款的数额要达到较大,也没有规定挪用达到多长时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5月9日施行)的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起点;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如果挪用公款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一般可不认为构成犯罪。

  要看挪用公款的用途是不是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均构成犯罪。否则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三、挪用公款什么情况下会构成犯罪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所谓的非法活动比如供自己或他人进行赌博、走私、贩毒等违法行为。由于是进行非法活动,因此金额大五千元就构成犯罪。

  (二)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并且数额较大的。所谓的营利活力就是我们常见的挪用公款后用于投资、生产、买房出租。数额较大是指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如果未达到金额标准或者达到金额,行为人在案发之前就已经部分或者全部归还的,可以根据情节,从轻处罚,甚至是免除处罚。

  (三)挪用公款用于个人活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如挪用公款用于偿还个人债务、购置生活用品、作为家庭生活费用等。数额较大是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而且在案发前超过三个月还没有归还。如果未达到金额或者在三个月之内已经归还的,原则上不能认定为犯罪。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挪用公款10罪立案标准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小编提醒您,其实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若您还有什么法律疑问,建议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