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最新的财务报表制作方法

2018-08-14 10: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财务报表有利于满足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部门监督企业经营管理。通过财务报表可以检查、监督各企业是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无偷税漏税的行为。因此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关于最新的财务报表制作方法的介绍。

  最新的财务报表制作方法

  资产负债表由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组成。

  表头部分应列明报表名称、编表单位名称、资产负债表日和人民币金额单位;

  表体部分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其中,表体部分是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和核心,各项资产、负债按流动性排列,所有者权益项目按稳定性排列。

  (一)根据一个或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1、根据一个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短期借款、实收资本

  2、根据几个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

  “货币资金”项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未分配利润”项目:

  年中=“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

  年末=“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

  注释:“本年利润”科目期末余额一般要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期末无余额。

  (二)根据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

  “应收账款”项目=两收明细借余(应收账款+预收账款)

  “应付账款”项目=两付明细贷余(应付账款+预付账款)

  “预收款项”项目=两收明细贷余

  “预付款项”项目=两付明细借余

  (三)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账户余额扣除“长期借款”账户所属的明细账户中反映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部分计算填列。

  (四)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固定资产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项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应收账款项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预付款项项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五)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

  “存货”项目=原材料+周转材料+在途物资(材料采购)+委托加工物资

  +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发出商品

  - 存货跌价准备

  加减:材料成本差异

  二、利润表

  利润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之后的净收益。

  利润表的编制:

  1、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2、 以营业利润为基础,计算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 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项目的填列方法:

  利润表各项目均需填列“本期金额”和“上期金额”两栏。

  利润表“上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度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除“每股收益”项目外,应当按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计算分析填列。

  利润表编制完成后,要做审查。

  1、检查利润表内各项目填列是否完整,有无漏填、错填;核对各项目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

  2、检查利润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特别注意核对利润表所列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本年发生数,是否与其附表数一致,利润表所列净利润是否与利润分配表数字一致。

  3、核对利润表各项目数字与相关的总帐、明细帐数字是否相符,同时通过分析核对,发现有关损益项目数字的变化是否异常,并对疑点作进一步检查。

  4、结合对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利润分配等有关明细帐的检查,核实成本费用、各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项数字是否准确,必要时要检查有关原始凭证。

  5、结合对纳税调整的检查,核实所得税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各扣除项目进行详查,审查有关明细帐和原始凭证,注意有无多列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超过标准等问题。

  三、现金流量表

  所表达的是在一固定期间(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内,一家机构的现金 (包含现金等价物) 的增减变动情形。

  以上就是最新的财务报表制作方法的介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间接法。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信息,欢迎上找法网进行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