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利率上调存款利息涨多少

2019-11-15 09: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过去在信用卡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更多的人倾向于将自己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不错的利息收入,就拿现在来说也有不少的人会选择银行存款保证自己的资金稳健,可是也有不少的小伙伴会疑惑:银行利率上调存款利息会涨多少?接下来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银行利率上调存款利息涨多少

  一、银行利率上调存款利息涨多少

  活期存款

  通常来说,活期存款的利率是最低的,但胜在灵活,如果有急用,随时都可以取出来。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活期利率都在0.3%左右,要每月获得3000元利息,就需要存入3000×12÷0.3%=1200万。

  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通的利率要比活期高得多,而且年限越长,利率越高。

  以一年来计算,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大行中,利率最低的为1.95%,最高为2.25%。

  也就是说,要每月获得3000元利息,至少需要存入3000×12÷2.25%=160万元。

  以二年来计算,六大行中利率最低的为2.73%,最高为3.15%。

  也就是说,要每月获得3000元利息,至少需要存入3000×12÷3.15%≈114万。

  以三年来计算,六大行中利率最低的为3.3%,最高为3.85%。

  也就是说,要每月获得3000元利息,至少需要存入3000×12÷3.85%≈94万。

  除了六大行以外,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比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以及一些城商行。

  不过2019年利率上调以后,这些银行的一年期、两年期定期利率未必比六大行高,倒是有的三年期利率达到了3.905%。

  以3.905%来计算,要每月获得3000元利息,至少需要存入3000×12÷3.905%≈92万。

  大额存单

  看来靠定期存款获得每月3000元的利息,怎么着也得个小100万,可是如果真的有这么多钱,完全可以尝试利率更高的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类似,不过门槛更高,通常存款在20万以上才符合条件。

  二、如何存钱利息最高

  考虑利息的可以选择民营银行,考虑方便安心的可以选择国有银行。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可以自己考虑取舍。

  从3年期和5年期存款的选择性来看,3年期的更好!

  如果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差不多,那么一定是3年期的好!因为3年期后可以选择转存,也就是本金+前期利息总量,在进行一个复利,而5年期则不行!我们算一笔简单的账就行了:

  1、如果你是一笔10万的存款,满足了最低大额存款的标准,可以按照目前银行3年期的利率2.75%来计算,是可以上浮45%-55%的,最高也就是4.3%!

  2、10万的存款在3年的利率为4.3%左右,而3年期到期后进行一次的转存。

  前3年就是10万元x4.3%x3年=12900元;

  后2年就是112900元x4.3%x2年=9709元;

  那么3+2最后的利息就是12900元(前3年利息)+9709(后2年的利息)=22609元!

  3、而5年期的利率是一个4.3%左右的数字,那么10万x4.3%其实只有21500元!

  所以,你会发现,3年期的存款算下来其实和5年期的存款利息差不多,但是灵活性和时间性却强了很多。因此在利息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3年期的定存,可以获得收益最大化。

  三、怎样存钱利率最高

  目前的存款利率分为两大块:第一块国有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往往是网点多、设备齐全,存款有保障。由于国有大型银行有着大量企业存款、财政存款等,并不缺乏现金流入。所以,国有大型银行执行的利率不仅比地方银行要低,而且比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还要更低一些。

  第二块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是近几年来成立起来,由大型民企出资的银行,比如腾讯等几家知名民企创办的微众银行,还有京东的亿联银行等等。这些民营银行成立后急要运营,这需要留住现金流。所以,民营银行开出的存款利率更高一些。目前,已经有十余家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突破5%。其中多数是属于民营银行。

  不过,民营银行除了存款利率高的优点外,民营银行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多数民营银行网点分布少、知名度不高,许多中老年客户不相信这类银行,这就导致了多数民营银行如果不进行高息揽储,就很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各家民营银行更是可以高达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为1.8%、3.12%、4.1%的存款利率。所以,如果要追求高收益的,可以选择存钱到民营银行。而且民营银行一样对存款在50万以下的储户的利率进行保障。

  总体来说,银行利率上调相对存款利息而言也是有所上涨的,只是涨幅并不会很大;其次,不管哪种理财方式都没有银行存款来的安心稳健。如果您后续还有什么不懂的法律问题,可以随时向找法网的在线律师进行咨询,他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