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什么

2018-07-26 17:5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近几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各地的事业单位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新的调整,比如说,事业单位车改、事业单位编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等等。那么,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

  一、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什么

  1、对事业单位改革风险的基本估计

  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单位多、人员多而且涉及事业单位机构布局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转机制的变化、职责利益的划分、组织机构的重构、人员编制的精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这些都会给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来强烈震动。特别是改革所带来的人员结构调整,有一部分人要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由于事业单位分流安置的渠道远不能与党政机构改革相比,在相当多的地方甚至几乎无法安置,这一严峻的现实,必然会给改革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多年来,事业单位的人员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现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其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并非易事。有的单位转制改企,人员一夜之间从国家干部变成了企业职工,有的人员被精简而“下岗分流”,有的正值壮年就要“退休”,这样大的动作肯定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如果解决不好,处理不妥,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事业单位 的转制改企,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当然,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我们也许很难真正做到国有资产一分一厘都不流失,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还是国有资产置换退出,都应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既要照顾群众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把工作做细、做好、做深入、做扎实。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员对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做重新选择。在改革过程中,如相关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现有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对于事业单位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资产的流失大得多,再想挽回就很难了。

  2、对事业单位改革成本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这里所说的“减轻”不是“节省”,不是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绝对投入数,更不是挤出钱来挪做它用,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整合,更好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使政府花在事业单位上的钱由目前的“财政负担”变为真正的“财政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一。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经费投入,不仅布局调整需要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需要钱,事业单位的改企转制更需要钱。长期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多数事业单位从未搞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现在要搞了,需要大量的钱。钱从哪里来?以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是财政给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几乎没有积累。现在突然要事业单位自己承受这部分负担,既不合情理,也无力负担,个人更无力负担,从道理上讲也不能让个人完全负担。唯一的途径就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而且政府应该多出一点。“三险”问题解决不好,事业单位的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往往因这一问题未能寻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而使改革难以深入,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二。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涉及国有资产的置换、国有资产的评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如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但即使操作再得当,也会因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政策执行得不彻底以及工作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国有资产存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我们不能因为事业单位的改革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害怕国有资产流失而放弃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在理论上讲,改革与国有资产的流失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在改革实践中因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流失的现象又是屡见不鲜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三。

  总之,如果我们对事业单位改革成本估计不足,那么成本问题就有可能会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瓶颈问题”。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事业单位自身或职工个人都要有成本意识,要认真策划,努力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

  3、对事业单位改革目标的选择

  事业单位改革目标可以有多种选择。因为事业单位积累的问题较多,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是目标,解决多数或全部问题也是目标;解决表层问题是一种选择,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一种选择,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改革目标,使之既不显得脱离实际高不可攀,又不显得过于简单一蹴而就,这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效和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目标的选择上笔者认为,首先要廓清一个观念即事业单位改革绝不仅仅是为了精简几个机构,减少一些人员,更不是单纯地为了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应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重新进行分类就能达到目标的。此项改革的目标选择是,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的现代事业组织体制,应当更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单位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理性做法是,不同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改革目标。我们在制定改革目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脱离实际而好高骛远。

  4、对事业单位改革切入点的科学创新

  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多数停留在微观领域,宏观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宏观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宏观层次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微观层次上的改革也难以深入和彻底,并且还留下不少“遗留问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应该扭转这一局面,要对改革切入点进行科学创新。要从宏观体制着眼,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宏观制度层面上,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这个高度上来考虑。从这一角度来研究突破口的问题,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可以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政事职责,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把一些技术性、辅助性、服务性的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可以提倡多种力量主办事业单位,打破主办主体单一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可以通过创新机制,增强事业单位自身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压缩人员经费、控制机构人员增长的方式,减少事业单位人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总之,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应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改革切入点,这样做,会更加有的放矢,改革的成效也会更实在。

  二、事业单位改革受到三大阻力的影响: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但一如既往地,受到以教职工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从业 者的坚决抵制。

  2008年底,广东起草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为其后的养老制度改革铺路。然而,此方案刚一提交各事业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就引起混乱和不稳定,一些人直接写信给省委领导,大批人申请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分类改革本身就困难重重。

  尽管从单位性质上看,要进行分类划分并不困难,但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

  按照此征求意见稿,广东拟将全省所有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后者是养老制度改革对象。第一类事业单位要与国家机关合并,他们对改革双手赞成;第二类拟通过改制成为企业,这类单位绝大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按企业模式纳入养老保险序列,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争议不大,但对自己要被直接改成企业的做法,反应激烈。很多列入转制计划的事业单位人员,纷纷打报告要求回到公务员系统工作。这是第一重阻力。

  第二重阻力是,征求意见稿在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

  华南农业大学一位已退休的教师告诉本刊记者,当时有教师测算过,按老办法退休,退休金在3500元/月以上;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则可能只有1600元/月左右。

  按照广东省的征求意见稿,在2008年12月31日前,凡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个别工作年限满20年,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亦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这部分职工,可按“老人老办法”实行退休养老待遇。

  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2008年12月20日前后,各大高校的人事处办公室门前,前来询问退休政策的教职工川流不息,“不少符合条件的高校教授打算先退休,然后等着学校返聘自己”。

  广东省社保系统一位官员称:“当时提出要退休的大概有上千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还有一些老师公开抨击改革方案,认为公务员不改,只改事业单位,不公平。”

  在改革方案执行者眼中,还有第三重阻力,就是财政支付难题。

  上述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员告诉本刊记者,如此庞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群一下子进入社保,财政必须按其工龄为其补缴工资额28%的养老保险费。“当时劳动、人事及财政部门坐在一起测算了一下,就算每个职工平均补缴十年,那至少也要几十亿元,更何况平均工龄可能不止十年”。

  如果再算上按工资额的16%缴纳职业年金,“那更是不得了,没人敢提”。

  据悉,2009年广东省财政对社保养老基金补助3.3亿元,压力原本已相当巨大。

  “各部门一看情况这么复杂,改革对象都闹得这么厉害,全都像得了心肌梗塞,谁都不敢动了。”这位官员说。就这样,广东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办法不了了之,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也随之搁浅。

  作为最早启动改革的省份,广东的经历被其他省(市)视为教训。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上海、重庆及浙江均未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山西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工作,目前已撤并事业单位74个,核减事业编制2827名,其中全额352名,差额1046名,收回政法专项编制72名,核减处级领导职数182名。但是,山西的改革能进行到何种程度,业界并不看好。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