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2018-08-08 13: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利率,那么银行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这个疑惑。

  银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第一,财政政策。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利率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政府会在公开市场上借贷,以此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将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往往扩大对信贷的需求,投资的进一步加热又会导致利率下降。

  第二,货币政策。政府制订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可以影响利率,进而调节经济增长。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则造成利率上升。

  第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国家发行过多的货币,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造成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现象通货膨胀的成因比较复杂,因此,通货膨胀使得利率和资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不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那么利率不仅可能不下降,反而会上升,造成高利率现象,以弥补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因此,利率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

  第四,企业需求和家庭需求。企业对于信贷的需求往往成为信贷利率变化的“晴雨表”,每当经济步人复苏和高涨之际,企业对信贷需求增加,利率水平开始上扬和高涨,而经济发展停滞时,企业对信贷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于是,利率水平转趋下跌。家庭对信贷的需求也影响到利率的变化,当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需求减弱时,利率便下跌。

  计算方法:

银行利率传统方法

  零存整取是我们普通居民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以零存整取利率的计算为例。

  零存整取的余额是逐日递增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整存整取的计算利息的方式,只能用单利年金方式计算,公式如下:

  SN =A(1+R)+A(1+2R)+…+A(1+NR)

  =NA+1/2 N(N+1)AR

  其中,A表示每期存入的本金,SN是N期后的本利和,SN又可称为单利年金终值。上式中,NA是所储蓄的本金的总额,1/2 N(N十1)AR 是所获得的利息的总数额。

  通常,零存整取是每月存入一次,且存入金额每次都相同,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存期可化为常数如下:

  如果存期是1年,那么 D=1/2 N(N十1)=1/2×12×(12+1)=78

  同样,如果存期为2年,则常数由上式可算出D=300,如果存期为3年,则常数为D=666。

  这样算来,就有:1/2 N(N十1)AR=DAR,即零存整取利息。

  例如:你每月存入1000元。存期为1年,存入月利率为1.425‰(2004年10月29日起执行的现行一年期零存整取月利率),则期满年利息为:1000×78×1.425‰=111.15(元)

  又如储户逾期支取,那么,到期时的余额在过期天数的利息按活期的利率来计算利息。

  零存整取有另外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这就是定额计息法。

  所谓定额计息法,就是用积数法计算出每元的利息化为定额息,再以每元的定额息乘以到期结存余额,就得到利息额。

  每元定额息 =1/2 N(N+1)NAR÷NA

  =1/2(N十1)R

  如果,现行一年期的零存整取的月息为1.425‰。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元的定额息为:1/2×(12+1)×1.425‰=0.0092625

  你每月存入1000元,此到期余额为:1000×12=12000(元)

  则利息为:12000×0.0092625=111.15(元)

  扣去20%的利息税22.23元,你实可得利息88.92元

 

:2008年10月9日以后产生的利息已不用交利息税)

银行利率最新方法

  1、等额本息贷款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简称每月本息)=贷款本金X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2、等额本金贷款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简称每月本息)=(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X每月利率

  最新贷款计算器,两种贷款的利息计算方式区别

  这两种计算方法不尽相同。等额本息贷款采用的是复合利率计算。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剩余本金所产生的利息要和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一起被计息,也就是说未付的利息也要计息,这好像比“利滚利”还要厉害。在国外,等额本息贷款是公认的适合放贷人利益的贷款方式。

  然而,等额本金贷款采用的是简单利率方式计算利息。在每期还款的结算时刻,它只对剩余的本金(贷款余额)计息,说未支付的贷款利息不与未支付的贷款余额一起作利息计算,而只有本金才作利息计算。然而,贷款周期越长,等额本息贷款就要比等额本金贷款产生越多的利息。所以,如果借款人无法调整(或选择)还款方式的话,贷款周期越长的借款人,越应该选择等额本金贷款。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