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政策2022

2021-12-15 11:0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于保险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比较客观,基本上都是看到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大部分的人都有购买医保。当然医保可以是自己购买,有单位的,一般单位也会进行购买。那么对于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政策2022?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

  一、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政策

  国家医保局(5月10日)公布《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

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政策2019

  《通知》明确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20元,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即大病保险在2018年人均筹资标准上增加15元。同时,要求个人缴费同步相应提高。

  据了解,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参保人群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以简单理解为,只要是有工作的人,通过单位参保,参加的均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没有工作的人,包括 “一老一小”、无业居民、农民等,就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通知》同时要求新增筹资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方面,要确保基本医保待遇保障到位。巩固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建立健全居民医保门诊费用统筹及支付机制,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另一方面,要提高大病保险保障功能。降低并统一起付线,原则上按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确定;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对贫困人口加大支付倾斜力度,在起付线降低50%、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全面取消封顶线。

  此外,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通知》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尚未整合统一的地区,要求加快两项制度整合,于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制度并轨运行向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过渡,在制度政策“六统一”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经办服务和信息系统,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

  同时,完善规范大病保险政策和管理;切实落实医疗保障精准扶贫硬任务;全面做实地市级统筹。

  二、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的标准

  1、门诊报销比例标准

  (1)如果你在当地的村中心卫生室就诊看病,报销比例标准是60%,并且属于医保就医范围的,每次看病就医的药费有限制,限制在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如果你在当地的镇卫生院就诊看病,报销比例标准是40%,每次看病所需要的各项检查费以及手术费限额在50元,处方药费限额在100元;也就是说你开的医药费如果在200-500元之间,只能报销到100元。

  (3)如果你在当地的二级医院就诊看病,报销比例标准是3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

  (4)如果你在当地的三级医院就诊看病,报销比例标准是2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

  2、住院报销比例标准

  (1)辅助检查药费报销比例标准:心脑电图、X光透视、拍片、化验、理疗、针灸、CT、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费限额报销200元;也就是说如果拍片需要400元,但是最终报销的时候只能报销200元。

  (2)手术费报销比例标准:参照国家标准,超过1000元的按1000元报销;60周岁以上老人在卫生院住院,治疗费和护理费每天补偿10元,限额200元。

  (3)住院各级医院报销比例标准: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是60%;二级医院报销比例是40%;三级医院报销比例是30%。

  3、大病报销比例标准

  (1)如果你在当地参加了医保缴费的,大病报销比例一次性或者全年全年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以上将分段进行补偿,如果医疗费用花费在5001-10000元补偿标准为65%,如果医疗费用花费在10001-18000元补偿标准为70%。

  (2)如果你在当地参加了医保缴费的,大病报销比例一次性或全年医疗费超过5000元以上分段将分段进行补偿,如果医疗费用花费在5001-10000元补偿标准为65%,如果医疗费用花费在10001-18000元补偿标准为70%。

  (3)如果你在当地参加了医保缴费的,镇级合作医疗住院及尿毒症门诊血透、肿瘤门诊放疗和化疗补偿一年报销比例限额为1、1万元。

  三、职工医保报销的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户口本首页及报销者复印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医院公章盖章);

  4、费用清单(医院盖章);

  5、医院出具的票据(医院盖章);

  6、医保卡(银行卡)复印件。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政策、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的标准以及职工医保报销的材料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