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的年龄规定

2018-08-28 15: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我国,有部分未成年人即使有犯罪的行为,此时也是不能认定构成犯罪,那自然也就不能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的年龄规定是什么?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的年龄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中国教育法规之一。经1991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根据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第2次修正。《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7章72条,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未成年犯罪如何判刑

  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1、对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的未成年犯,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以外的,一般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也不应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应当”的含义是法定指令性,“减轻”是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从轻”是在法定刑以内轻判。同时应注意到对未成年人罪犯不能适用死刑,包括不能适用死缓。

  3、未成年人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失的,其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由监护人承担,未成年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

  4、对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有犯罪预备、中止、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等情形或属被胁迫、属从犯,或有自首、立功表现的,一般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5、大胆适用缓刑,减少关押,防止“近墨者黑”。对未成年犯应尽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改造,对于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是法定)的未成年罪犯,只要犯罪后有悔罪表现的,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以免造成劳改场所交叉感染。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教育、感化、挽救的作用,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

  以上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的年龄规定的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未成年人是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如果未成年人未满14周岁的话,则此时是一定不能认定构成犯罪,而对于部分的严重犯罪,则已满14周岁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大部分的犯罪要求行为人年满16周岁才能被认定为刑事犯罪。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