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2019-09-10 14:5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发生民事纠纷后,不用着急,是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的,当然也不要急于去民事诉讼,要看纠纷的具体情况,一般是会先选择协商的。那么,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具体有哪些呢?下面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什么是民事纠纷

  产生于民事行为,包括合法与不合法,由此便引申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一)含义: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围绕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发生的纠纷

  (二)特征:1.产生于平等主体之间;2.围绕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发生;3.适用民事实体法解决。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和解:建立于交涉、谈判的基础之上1.含义:纠纷当事人通过协商,互相作出让步,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2.优点:

  1)最为经济的解决纠纷方式

  2)自愿达成,有利于协议的履行

  3.缺点:1)一方不愿意时无从进行;2)可能对弱势方不利;3)履行缺乏保障;

  (二)调解

  1.含义: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调停说和,用一定的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2.种类:

  1)人民调解: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效力,不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

  2)行政机关的调解:行政机关,无法律拘束力,不作为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

  3)基层人民政府调解:当事人必须执行,有异议则提起诉讼;

  4)仲裁机构的调解:与裁决书有同等法律效力,可申请强制执行;

  5)其他调解: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律师等,不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

  (三)仲裁

  1.含义:指当事人双方依书面协议的方式,自愿将纠纷交给第三者(仲裁机构或仲裁人),由其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制度。

  2.性质:半自愿,半强制的方式。仲裁协议的达成体现了自愿,仲裁机构有权对纠纷审理并作出裁决则体现了强制性。

  3.条件:一致的、明确的书面协议。选择仲裁则意味着放弃诉讼,达成了仲裁协议则排除了法院的管辖。与调解一样,仲裁也是引入第三者,但不同的是给予调解人对事实的决定权。仲裁具有民间性,是准司法性质机构。

  (四)民事诉讼: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1.含义: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民诉中以提起诉讼者为原告,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一旦启动,对另一方具有强制力。(这也使民事诉讼有别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

  三、民事纠纷的一般诉讼时效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不同的案子诉讼时效期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是三年,有的是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主要有四种,即和解、调解、仲裁以及民事诉讼,一般民事诉讼是人们最终的选择,程序比较复杂。若您还遇到其它不懂的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