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2018-10-12 10: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交通事故已是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惨重的交通事故后果使人们不得不对交通安全状况予以高度重视,并将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交通安全研究工作中,使汽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那么,现如今,交通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呢?跟随找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一)正确控制车速

  密切观察沿途交通标志,遇有限速标志时,须严格按标志规定行驶。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根据行驶道路状况和运行条件,灵活掌握和控制车速,该快就快,该慢就慢。

  在交通拥挤、车辆较多、车流已有自然速度节奏的道路上行驶,要使自己的车速随车流速度行进,不要性急超车。

  尽量保持经济车速的稳定,避免高速超车和低速慢行。汽车载重量轻、道路条件好时,经济车速可适当高一些,而汽车载重量大、道路条件差时,经济车速就必须降低一些。

  行驶中,车速与同向行驶车辆间距相适应。在不同天气、道路、车速条件下,与前车间距也不相同,间距大小以确保安全为适度。

  (二)减递会车

  车辆在没有设置中心分隔护栏的道路行驶,与前方来车交会时,应适当降低车速,并选择比较空阔、坚实的路段,靠路右侧缓行交会通过(在视线不良的情况下会车时,要降低车速,开近光灯,即使是在路面较宽的双车道,也应该慢车交会)。

  如果在行驶前方的道路右侧有障碍物时,要根据已车距障碍的距离、速度以及道路状况,决定是加速越过障碍后会车还是减速慢行甚至停车让对方车先行,以错开两车越过障碍物的时间,避免在障碍物处会车;如果对越过障碍的判断没有把握,则应降低车速,缓行至障碍物近处,不要忙于超过,让对面来车通过障碍后再继续行驶;如果估计两车要在障碍物处会车时,应主动减速、停车、调整车体位置或倒车让路,不要抢行堵住来车行驶路线;如果可能在路面较窄或道路两侧均有障碍的情况下会车时,则应根据对方来车速度和道路条件预选交会路段,正确控制车速,以保证两车在选定的路段交会。会车时,必须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侧向间距,做到“礼让三先”——先慢、先让、先停,绝对不可抢行争路,互不相让,以致形成僵持局面。

  一般情况下的会车,须遵守下列规则:空车让重车,单车让拖挂货车,大车让小车,货车让客车,教练车让其它车辆,普通车让执行任务的特种车,下坡车让上坡车(当下坡车行至中途而上坡车尚未上坡时,上坡车应该让下坡车)。夜间会车时,要按规定把远光灯改为近光灯,交会时要减速,防止碰撞前方右侧的行人和骑车人。会车时,还要特别注意道路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情况,看清预计会车地点的行人动态,当行人被来车挡住时,要防止这些行人忽略本车,因此,要鸣号示意。

  总之,在有行人处会车时,必须防止发生各种突发情况,做好随时停车的准备。

  (三)不可强行超车

  被超车示意左转弯、掉头时。

  在超车过程中,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

  被超车正在超车时。

  行经交叉路口、人行横道、漫水桥、漫水路时。

  通过胡同(里巷)、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下陡坡时。

  掉头、转弯时

  遇风、雨、雪、雾天能见度在30米以内时。

  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

  喇叭、刮水器发生故障时。

  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

  进、出非机动车道时。

  (四)谨慎通过小城镇

  小城镇街道一般都不设分道线,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常常混行,行驶中要主动减速礼让,不要开快车,并尽量避免超车。

  安全行车注意事项一

  小城镇一般不设人行横道线,路面也较窄,横穿街道的人很多,加之小摊贩占用街面或城镇居民占用路面摊晒物品等等,必须注意观察、避让,以防止发生压碰事故。

  街道两旁的房屋较低,屋檐伸出长,车辆不可过于靠边行驶。

  (五)安全通过平交路口

  通过有交通标志或信号的平面交叉路口时,司机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控制行车速度,在行近平交路口时,须在距路口30~100米的地方减速。

  ②注意平交路口的交通标志和信号,服从指挥,绝对不能在停车中抢信号起步,更不能突然加速强行通过。

  ③为了保证在平交路口停车后能及时起步,停车时不要关闭发动机。当估计快放行时(一般看横向路口指挥灯黄灯闪亮),应做好起动准备,允许通行的绿灯一亮,即应起步。④如果要在平交路口转弯,应提前发出转向信号,进入导向车道,夜间须将远光灯改用近光灯,减速慢行,认真观察,小心通过。

  当通过没有交通标志或信号的平交路口时,司机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

  ②支、干路不分的,非机动车让机动车先行,非公共汽车、电车让公共汽车、电车先行,同类车让右边没有来车的先行。

  ③相对方向同类车相遇,左转弯的车让直行或右转弯的车先行。

  ④进入环形路口的车让已在路口内的车先行;让行车辆须停车或减速瞭望,确认安全后,方准通过。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