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书写一张完美欠条?附最新欠条范本

2020-03-10 11: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打欠条的情况,以此来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当然写欠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因为一旦将来发生纠纷,欠条将作为重要证据,如果欠条出现什么差错,有可能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下面找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如何书写一张完美欠条?

  一、如何书写一张完美欠条

  1、欠款也要合法。

  对于明知是进行赌博、贩毒、吸毒、嫖娼或贩卖枪支等非法活动而欠款的,法律不予保护。

  2、格式应规范、清晰。

  一个完整的欠条主要包括四个要件:债权人、债务人、欠款内容以及归还时间,当然还包括签名及时间等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十分明确。

  3、形式注意事项。

  书写字据,字里行间,不宜有空格空行,否则容易被持据人增写其他内容(如上图欠条下方空白处和欠款人上方空白处)。不要用褪色的笔书写,否则被涂改或者模糊不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出具欠条的签字笔最好是使用自己携带的,防止篡改,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4、标的物应写清楚。

  欠款、还款,借物、还物,皆应写清楚金额、数量,最好使用大写数字,以防止涂改和伪造。是财,是物,要分清,不要模糊、混淆。

  5、内容表述要清晰。

  语句不可大意,顺序不能颠倒,“借到张三”与“张三借到”便有天壤之别;不要将“欠条”与“收条”相互改制,相关涂抹会为纠纷埋下伏笔;特别注意:不要把“欠条”变为“借条”,有些公司拖欠民工工资,向民工出具借款“借条”而非公司拖欠工资的“欠条”,如此,一字之差,劳资纠纷瞬间转变成民事借贷纠纷,民工对于企业长期拖欠工资的行为,便难以到劳动仲裁部门举报、申诉,只能向法院起诉。

  有的字据将“买”写成“卖”、“收”写成“付”等,虽只是一字之差,但都极容易颠倒是非。如上面所看到的欠条,“还”是个多音字,一读“huan环”,一读“hai孩”,二者差别太大了,如无其他证据佐证,可能直接被冤死。

如何书写一张完美欠条?附最新欠条范本

  6、主体身份要确认。

  自然人是否成年(判断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姓名是否与身份证相符合(特别注意:同音异字也会留下麻烦)。此外,主体的基本身份信息也要留下,比如自然人身份证号、住址等。

  7、还款时一定要索回欠条。

  还款时,如对方称一时找不到欠条,应让其写一张收据留存,这样才不会给日后留下隐患。

  8、欠条必须由债务人本人填写。

  有的债务人原本就有意要逃避债务,在打欠条时,故意找人代写。当债权人索款时则以不是本人笔迹为由,拒绝偿还。所以欠条必须由债务人本人填写,在欠款人署名栏要求由借款人签名、盖章、按手印。

  9、妥善保管欠条。

  要注意防止欠条被盗、丢失或受污染等现象,保管的地方要安全、不易潮湿,也不能与化学物质接触。同时,还应复印几份,在以后催款时,可先向借款人出具复印件,以确保原件的安全。

  10、没有约定给付期限的欠条。

  因在债务人出具欠条时,债权人已经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债权人应当在欠条出具的次日起两年内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11、利率应写清是年利率或月利率,同样也要附大写,理由同上。同时,应注意《借贷新规》也对利息做了说明,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

  二、欠条范本

  欠 条

  今A因xxx欠B人民币壹万元整,即¥10000.00元,约定自2006年2月9日至2006年8月8日还清,期限6个月,利率为每月0.8%,利息共计人民币肆百捌十元整,即¥480.00元,全部本息于2006年8月8日一次性偿还。

  欠款人:A(签字、手印、签章)

  三、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好?欠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事实而产生。正因为欠条成因的多样性、不特定性和复杂性,才易于引起对方当事人的异议辩驳而使得当事人双方纠缠不清,才使得欠条看起来不能够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因而其“效力”不是那么的“大”。

  借条一般是由特定的借款的事实所形成,反映了当事人双方特定的借款法律关系,并进而反映当事人双方基于借款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形成了一方欠另一方款项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实践中有人认为借条比欠条更好,主要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如何书写一张完美欠条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我们在写欠条时一定要注意上述提到的几个问题,比如主体身份要确认、内容表述要清晰、标的物要写清楚等等。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登陆找法网免费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