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校园暴力能构成什么罪

2021-05-31 16:12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校园欺凌本身就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而校园暴力的主体范围则更为广泛,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但校园暴力更可能构成犯罪。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校园暴力能构成什么罪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校园暴力能构成什么罪

  校园暴力的犯罪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身权利犯罪,分别有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人罪、过失重伤罪、侮辱罪和强奸罪和奸淫幼女罪。另一方面是财产罪,有抢劫和敲诈勒索罪。

校园暴力能构成什么罪

  二、校园欺凌的参与者

  1、欺凌者

  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组织、领导作用的人,这样的欺凌事件参与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协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为的发起人,但在欺凌开始后加入或协助欺凌。部分欺凌协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吓、威胁,属于被迫参与欺凌。

  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

  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欺凌者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施造成极大破坏和恶劣影响。

  2、被欺凌者

  即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衅与攻击,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年龄、性别、体质、外貌形象、健康状况、性倾向等)、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校园环境、同伴关系等主客观因素。

  被欺凌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也可能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例如逃学、盗窃、攻击等,被欺凌者可能因此被迫在同伴群体中被边缘化。

  3、旁观者

  旁观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们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但目睹或听闻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处于旁观的位置。

  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可能采取三种行为:“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作为”是指及时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不作为”是指拒绝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对欺凌行为起哄是指该旁观者并未表现出欺凌行为,但他的行为可能增强欺凌者的攻击行为。

  旁观者的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作为”效应能遏制欺凌行为,进一步减轻或缓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伤害,并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效应或欺凌起哄行为则会助长欺凌行为,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催生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也有研究者将采取“作为”的旁观者称为“保护被害者”,即能改善欺凌事件的角色;将“不作为”的旁观者称为“局外人/旁观者”,他们的不介入和冷漠态度通常会使欺凌事件恶化

  三、校园欺凌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校园欺凌是指在同学间一方 (个体或群体) 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欺辱, 造成另一方 (个体或群体) 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校园欺凌不是朋友之间的吵架, 而是一种恶性的霸凌。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 肢体欺凌。即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推搡、拳打脚踢、扇耳光等肢体冲突, 使被欺凌者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肢体欺凌是一种最易被察觉的欺凌形式。欺凌者大多成群对弱小一方进行殴打。其二, 言语欺凌。即欺凌者当众嘲笑、谩骂、散布谣言, 以及起侮辱性绰号等, 对被欺凌者进行言语攻击。言语欺凌是一种易被察觉且广泛的一种欺凌形式, 对被欺凌者进行精神摧残。其三, 社交欺凌。即欺凌者利用手段对被欺凌者进行社交孤立, 是致使其身边没有朋友的一种欺凌方式。社交欺凌因没有进行肢体冲突或言语攻击, 是最不易察觉的一种欺凌形式, 但社交欺凌将对受欺凌者产生巨大的心理伤害。

  校园欺凌存在持续性及反复性的特点。一旦被欺凌者被选定成为欺凌目标, 将存在持续性与反复性, 欺凌可能长达整个小学、中学、高中或大学阶段。而且欺凌大多并不是一次的, 而是多次的、反复的。同时, 校园欺凌也存在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欺凌者可以是第一当事人, 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肢体冲突或言语辱骂。与此同时, 旁观者的附和与冷漠或对被欺凌者形成社交孤立, 致使校园欺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校园暴力的犯罪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身权利犯罪,例如故意伤害罪,另一方面是财产罪,有抢劫和敲诈勒索罪。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校园暴力能构成什么罪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