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2021-01-08 11: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一般情况下,合同的解除必须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况,或者出现签订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条款事项,才可以解除合同。如果因为自身原因解除合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有哪些,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一、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一)一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566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该条规定,确立了合同解除的两方面效力:

一是:向将来发生效力,即终止履行;;

二是:合同解除可以产生溯及力(即引起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

学者认为,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无溯及力。

(二)损害赔偿

对于损害赔偿的范围,有不同观点。

其一认为,无过错一方所遭受的一切损害均可请求赔偿,既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也包括因恢复原状所发生的损害赔偿;

其二认为,对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应具体分析,在许多情况下,损害赔偿与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选择了其一便足以使当事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没有必要同时采取两种方式,例如协议解除、因不可抗力而解除。

二、合同的法定解除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该合同失去意义,应归于消灭。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此即债务人拒绝履行,也称毁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此即债务人迟延履行。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中非属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履行,也不致使合同目的落空。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为重要,如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实现,于此情形,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法律针对某些具体合同规定了特别法定解除条件的,从其规定。

三、合同的协议解除

合同协议解除的条件,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原合同关系。其实质是在原合同当事人之间重新成立了一个合同,其主要内容为废弃双方原合同关系,使双方基于原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的相关内容,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合同解除的方式,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另一种就是双方通过协议解除。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