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

2021-07-12 14:2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助力,而专利是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动力,那么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技术转让合同的特征有哪些?技术转让合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

一、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

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非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技术转让是指转让者将其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偿转让他人的行为。企业符合条件的非专利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非专业技术一般包括工业专有技术、商业贸易专有技术、管理专有技术等等。而为了鼓励科技发展,国家给予非技术转让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增值税的减免。非技术转让属于无形资产转让范畴,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非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需要注意的是,非专利技术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高于20%,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二、技术转让合同的特征有哪些

1、特定性

根据《技术合同认定规则》的规定,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已经掌握的技术成果,包括发明创造专利、技术秘密及其他知识产权成果。技术合同的标的是非常宽泛的,可以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国防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能应用的技术成果,不受行业、专业和自然科学学科的限制。但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必须是已经存在的技术成果,不包括尚待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如果当事人以尚待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为标的,则应订立技术开发合同,而非技术转让合同。

2、完整性

根据《技术合同认定规则》的规定,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必须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相关技术内容构成一项产品、工艺、材料、品种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也会就咨询服务项目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但这与有着特定的完整的技术内容的技术方案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技术转让合同与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合同的重要区别。

3、权属性

技术转让合同的履行在形式上虽表现为以图纸、资料、磁盘、磁带为物质载体的技术文件或技术方案在当事人之间转移,但本质上是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技术秘密权、专利实施许可权的权属在当事人之间转移。

4、法定性

由于技术转让合同涉及专利、技术秘密等问题,所以除受《民法典》制约外,还要受《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的制约。

三、技术转让合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要注意专利与技术秘密的有效性。专利的有效性主要体现转让的专利或者许可实施的专利应当在有效期限内;超过有限期限的,不受法律保护。技术秘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保密性上,即不为 社会公众所知,是所有人的独家所有。如果是已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就谈不上是 技术秘密,当然也就不存在转让问题。

2、技术的有关情况应当约定清楚。

技术是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技术的有关情况应当在合同中详细规定,便于 履行。技术的有关情况包括:技术项目的名称,技术的主要指标、作用或者用途, 关键技术,生产工序流程,注意事项等。这些数据表明了技术的内在的特征,是 有效的,同时也是当事人计算使用费或者转让费的依据。

3、转让或者许可的范围。

转让技术或者许可他人实施技术,都应当明确范围。合同中可供选择的条款 包括:专利转让的,涉及专利权人的变更,因而其范围及于全国;专利许可的,则要明确在什么区域内可以使用该专利,超过的就是违约;技术秘密转让的,让 与人要承担保密责任,其使用范围可以及于全国,也可以只是某个地区。

4、转让费用的约定。

转让费用包括转让费和使用费。在专利转让情况下,受让人应当支付转让费。 转让费根据技术能 够产生的实际价值计算,通常规定一个比例,便于操作。在 实施许可的情况下,则根据使用的范围和生产能力以及是否是独家等因素考虑转 让费或者使用费的数额。受让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使用费的,应当补交使用费并 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不补交使用费或者支付违约金的,应当停止实施专利或者 使用技术秘密,交还技术资料,承担违约责任。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超越 约定的范围的,未经让与人同意擅自许可第三人实施该专利或者使用该技术秘密的,应当停止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违反约定的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可以免征营业税,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是国家对科学技术的优惠政策。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征税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