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合同效力制度有哪些

2021-11-28 11: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我们常常会和他人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履行约定的事项,防止他人做出一些违约的事情,但是不合法的内容会导致合同本身无效或者可撤销,那么合同效力制度有哪些呢?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相关法律知识,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合同效力制度有哪些

一、合同效力制度有哪些

合同效力,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合同效力是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产生的约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为四大类,即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规定统称为合同效力制度。

二、关于合同无效请求权

根据民法典理论及《民法典》中对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来看,在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合同无效的认定之前,该合同应该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当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认定合同无效的请求或主张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确认合同无效。必须经当事人的申请或请求,主要是认为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要主动去否认合同的效力。只要是不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都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对于某些不符合法定形式而又已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同,并无必要去宣告其无效。但如果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由于缺乏合同无效的请求权主体,所以允许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主动认定其无效。这并不是说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对任何合同都可以主动干预其效力,而是由于请求权主体缺位而造成的。

三、关于无效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却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相对方可以要求变更或撤销,而不再一律认定无效,这不仅尊重了合同当事人的意愿,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鼓励了交易行为,而且还减少了因合同无效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正确的,也符合民法典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

《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这一条款属于民法典的强制性条款,就算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应的内容,如果违反了《民法典》的这一规定,都应无效。

《民法典》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及对合同效力认定的重大贡献就是第一百四十四条第5项的规定,亦即规定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该合同或该条款无效,这才是合同无效的根本性原因,甚至可以看作是判断一个合同是否有效的法定标准。

从广义上来看,可以把《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五百零六条等规定都看作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把“强制性规范”分为涉及刑事责任的强制性规范、行政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民事责任的强制性规范等类型。有些强制性规范如果当事人予以违反,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制裁,但并非不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会影响其民事行为及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对其作出相应的认定和处理。

不管怎样,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对照《联合国销售合同公约》第一百七十二条等规定的关于合同无效的原因,该公约的这一规定并不科学,而且混淆了合同有效、解除及无效的根本区别,立法不宜采取。

合同效力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满足何等条件时是属于可撤销和可变更的合同的。只有合同合法才能够发挥效力,法规中提到了是否触犯法律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仅违反合同还损害另一方利益的需要进行民事赔偿。如果合同内容合法,但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合同也无法生效。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关于合同效力制度有哪些的内容,从上文我们知道,合同的效力可分为四大类,即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如果您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