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哪几大注意事项

2022-05-07 12: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房价在不断上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会选择贷款买房,并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那么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哪几大注意事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哪几大注意事项

  一、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哪几大注意事项

  (一)注意审核土地使用权是否存在抵押

  购房者购买前可向当地土资源管理机构查核该开发土地使用权是否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因为现实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融资往往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开发。售房时如果开发商隐瞒此抵押情况,这将对购房人构成法律障碍,影响购房人的顺利购房。

  (二)仔细审核开发商应当办理的法定手续和相关证件

  1、开发许可手续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所购房屋产权是否有保障,所以至关重要。

  商品房开发的法定手续(许可程序)包括:立项批准、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权证书、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等。对于开发手续,应特别注意各许可证件中的开发主体名称、开发土地用途、开发土地范围等必须相互一致;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也应特别关注,有土地使用年限的是出让土地使用权,没有使用年限的是划拨土地使用权,而划拨土地是不能用于商品房开发的。

  2、注意查看卖方的“一照”、“两书”、“五证”

  “一照”:即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两书”:即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五证:即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证、内(外)销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使用权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尤其要注意有些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冒名顶替。

  (三)要先咨询清楚交易房屋的税费、贷款的审批程序

  大多购房者购房需要贷款。因此,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最好能够熟悉申请银行贷款的政策,从而使贷款的申请能够顺利被批准。

  1、一般来说,向银行提供收入证明、税单、其他拥有的不动产证明,或者是担任法人代表的公司营业执照及财务报表等材料,可以帮助买方贷到希望的数额。

  2、如果通过中介公司办理贷款,同样需要把好贷款关,不能轻信中介公司的贷款承诺。

  (四)注意订立合同时部分条款是可以修改或补充约定的

  1、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体现,一旦确定合同就成为双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发生纠纷时,便成为双方解决争议的依据。

  2、现实交易中,开发商往往以格式合同为房管部门拟定,不能修改为理由将其单方意愿反映在合同中,强加给购房者接受。要明确一点,正式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时候,对于商品房买卖合同本身是可以进行修改或补充约定的。

  二、法院可以撤销买卖合同吗

  法院撤销买卖合同需要根据当时人的诉讼请求以及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不能主动撤销合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撤销权是形成诉权,必须要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在发生买卖合同的撤销事由之后,有权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买卖合同的相关内容有哪些

  《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五条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第五百九十六条 买卖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第五百九十七条 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第五百九十八条 出卖人应当履行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第五百九十九条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交易习惯向买受人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

  第六百条 出卖具有知识产权的标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该标的物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买受人。

  第六百零一条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标的物。约定交付期限的,出卖人可以在该交付期限内的任何时间交付。

  综合上面所说的,买卖合同是由买方和卖方双方来进行签订,对于买卖合同要作为借款人的担保,那么在签订时就需要注明清楚,只要借款人到期不能偿琮债务那么就可以按双方约定来进行处理,对于法院也应该要按民间借贷的方式来进行审理。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有哪几大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综上,当事人在签订购房合同之前,一定要先查清房屋的产权所有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