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有哪些途径

2022-03-08 08: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为进行结婚登记之时便怀孕并生子,大部分的父母都会接受并承担抚养义务,那么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有哪些途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有哪些途径

  一、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有哪些途径

  非婚生子女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主要是因为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基于各种原因逃避自己的法律责任。实践中,生母一般无法避免怀孕、分娩、抚养与教育子女的辛苦,而生父却常常否认自己与非婚生子女的关系,少数生母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放弃自己对孩子应尽的抚养义务。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对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建立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关系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因此,首先应建立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关系确认制度,否则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对非婚生子女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确认其与生父母的关系:

  (一)非婚生子女生父母主动承认亲子关系,并且自愿承担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全部或一部分。此种情况一般是未婚男女生育子女的情况下较多,未婚男女生育子女后结婚,再通过合法程序将非婚生子女领回,明确了非婚生子女与其的亲子关系。

  (二)女方生下非婚生子女后、男方不承认孩子与其有亲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母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并提供有关证据和人证、物证等证据,确认非婚生子女与生父的父子女关系。必要时,也可通过“亲子鉴定”来确认。

  (三)丈夫怀疑其妻所生子女非自己的亲生子女,而拒不承认其父母子女关系。这种情况下,应由丈夫举证证明妻子受胎时未与妻子同居,也可通过“亲子鉴定”来证明,如果能够证明丈夫与子女无血缘关系,则丈夫与该子女不构成父母子女关系,不承担法律上抚养教育该子女的义务,但如果丈夫不能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人民法院又无法查明的,认定为夫妻双方所生的子女。

  二、非婚生子女的权利有哪些

  《民法典》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非婚生子女和生父的关系,必要时可通过生母提出的证据或其他人证、物证加以证明。如经生母同意,生父可将子女领回抚养。如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母与他人结婚,其夫愿意负担该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则生父的负担可酌情减免。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虽然在出生形式上是合法婚姻和非法婚姻的不同产物,但其法律地位却是相同的,承担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非婚生女子的继承权,依法受法律保护。《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该条的规定,把非婚生子女的地位视同婚生子女,也就是说,婚生子女享有的一切权利,非婚生子女同样享有,且不允许任何个人、组织、法人加以危害和歧视,由此而引起的侵权,由侵权人承担完全责任。

  三、非婚生子分手协议范本

  非婚生子分手协议需在协议中写明协议双方,也就是非婚生子与的生父母双方的姓名,年龄居住地以及身份证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资料。其次要在分手协议中写明分手双方因某些原因自愿解除同居关系,并以协议的方式,以书面形式签订分手协议。此外,在分手协议中应注明清楚的是非婚生子女的归属问题以及抚养费的标准及其支付的方式时期以及数额。如果存在分手财产分割及其债务承担的相关问题,要通过协议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关明确规定。如果协议有争议,主要采取向法院上诉申请调解诉讼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最后要写明分手协议的日期,并写明分手协议生效之后,男婚女嫁,互不干涉。

  虽然非法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没办法确保,但是就孩子的抚养问题,若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相关规定达成协议并经书面签署,便该协议在双方签字画押后立即生效,具有法律效益。

  一般情况下,非婚生子协议的签订,有利于避免分手后的情感纠纷。以及有利于处理非婚生子所遗留下来的孩子相关的抚养问题。

  关于孩子的抚养问题,无论是哪一方抚养,都要女孩子为重,如出现争夺孩子抚养权的问题,则需要在法律范围内提供相关所需的资料,同时也要求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以及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环境。抚养的另一方要根据非婚生子协议上的相关协议规定依法对孩子进行发放抚养费的义务。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 【非婚生子女的权利】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有哪些途径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本文的阅读,相信你已经对非婚生子女确认关系的途径有所了解,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