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离婚诉讼何时调解,什么时候进行离婚调解

2022-03-28 13: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离婚诉讼何时调解,什么时候进行离婚调解?参与离婚调解的人有哪些?相信大家对此是有疑问的,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下,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详细的相关法律知识,让我们带着疑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离婚诉讼何时调解,什么时候进行离婚调解

  一、离婚诉讼何时调解,什么时候进行离婚调解

  法院进行婚姻调解工作是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顾名思义就是起诉前的调解。具体而言,就是当你下定决心走进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时,法院并不立即立案,而是将你的起诉材料收下,开一个已收取材料的单子给你,在45天内会通知你能否成功立案。法院这边的工作程序是将收取的立案材料直接分到承办法官手中,由他先与被告联系,确认被告地址和身份是否正确。然后,他会通知双方当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诉前调解。整个诉前调解过程,类似于一场法院谈话,法官会询问双方的基本情况、离婚的原因、夫妻财产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第一次诉讼等问题。如果法院能够调解离婚,会当庭开出交诉讼费的单据,让当事人补交诉讼费后,出具调解书来解除双方婚姻关系。如果当庭调解和好,则将立案材料退回,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如果调解失败的话,法院也会开出交纳诉讼费的单据给原告,让原告预先缴纳相关费用,案件算是立案成功。在北京,进行诉前调解较多的是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于离婚的案件,原则上他们都会进行诉前调解,其他的法院进行庭前调解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阶段:庭前调解。

  庭前调解是指在立案成功后,正式开庭审理前,承办法官一般会召集对方当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调解,。庭前调解是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离婚调解原则的贯彻实施,法院希望在开庭审理前,能够通过法官耐心的说服工作来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好或友好分手。大部分的法院对于庭前调解一般会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如果一方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调解,那么法官会省去这道环节,直接进入开庭审理程序。

  第三阶段:诉中调解。

  对于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案件,如果没有法定离婚的理由,法院会着重于进行调解和好的工作。在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有可能一上来就给原告做工作,动员撤诉,再给对方一次机会。如果对方同意离婚,那么法官就不会对感情部分继续深究,而会直接进入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实质性问题。

  离婚案件中的法官会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解的安排。大部分的法官会选择在原告诉请、被告答辩、证据交换质证完成后,方能进行调解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个时候不仅法官对于案件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孰是孰非心里已有了基本掌握,而且当事人通过质证的较量也对自己的实力有了一个正确估计,可能对之前不肯放弃的条件做出适当让步,在法官的适当引导下,比较容易达成调解。

  通过对离婚调解阶段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离婚诉讼何时调解才是比较好的。一般法官会在诉讼开始前、诉讼过程中以及开庭审理之前作出相应的条件。而进行调解也是要讲究技巧的,这方面的内容,你可以到网站的其他栏目进行了解。

  二、参与离婚调解的人有哪些

  参与离婚调解的人:

  (一)婚姻当事人是参与调解的主要主体;

  (二)当事人的父母是参与调解的第二主体。

  三、受理离婚调解案件516起成功劝和283对

  据了解,惜缘调解室由济阳县民政局提供,约30平方米,调解室门口即是婚姻登记窗口。调解室的装修及办公设施由县司法局提供。调解室办案经费和调解员工资从列入财政预算的调解经费中支出。对调解成功的一般案件给予50-100元补贴,复杂案件给予100-200元的补贴,由济阳县司法局按照既定的考核办法以办案补贴的方式兑现给调解员。以多调多补不调不补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方式来保障惜缘调解室的长期有效运转。

  据济阳一帆法律服务所主任艾强介绍,惜缘调解室2015年上半年成立,成立近一年来,已受理离婚调解案件516起,成功劝和283对前来离婚的夫妻,调解成功率超过一半。

  根据济阳县婚姻登记处的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结婚和离婚的比率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率呈持续上升态势,而2015年下半年该比率从上半年的36.03%下降到了33.57%。今年前5个月该比率又下降到了29.48%。另外从济阳县法院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法院受理的因婚姻引发的诉讼案件同比下降了13.1%。

  “这些数据有力说明了惜缘调解室在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艾强告诉记者。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离婚诉讼何时调解,什么时候进行离婚调解的相关知识, 调解工作具体看法院。如果您还有什么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可以联系我们找法网平台的专业律师,找法网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