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

2021-08-09 16:2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肇事逃逸行为是十分恶劣的行为,因为逃逸可能会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加大其伤亡的可能性。那么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有哪些?什么是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

一、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

朋友肇事逃逸,证人可以去法庭作证,但与该肇事逃逸行为无关。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有哪些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三、什么是交通事故逃逸行为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肇事逃逸行为只与行为人有关,但若乘车人教唆行为人逃逸的,该乘车人与行为人对肇事逃逸行为共同承担责任。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朋友肇事逃逸证人有关系吗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