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

2022-01-16 13: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无论是什么时候发生?需要通知我们都需要进行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交通事故发生,都是源于同一个原因,所以说交通事故的责任,我们也是要需要严格的进行划分,这样才能够进行赔偿,病那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以下由找法网编辑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

  一、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

  交通事故中,对方有以下行为的,对方负全责,相应的己方就无责任:

  1、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

  2、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3、当事人驾驶车辆在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遇红灯继续通行的。

  4、当事人驾驶机动车越过施划有禁止穿越的道路中心线或者隔离设施与道路上的其他车辆或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5、当事人驾驶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通行范围内,剐撞同向行驶的非机动车的。

  6、当事人驾驶车辆在人行道或行人通行范围内剐撞行人的。

  7、当事人驾驶车辆剐撞依法在人行横道内通行的行人的。

  8、当事人驾驶车辆未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9、当事人所驾驶车辆的装载物在遗洒、飘散过程中,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

  二、一般交通事故私了注意事项有哪些

  1、要理智地面对事故现实

  发生了事故,见到自己的爱车受到损坏,难免心生怒火、情绪急躁。有的当事人情急之中,忘了保护现场、勘查现场的正事,在没有获取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和对方去理论是非,往往话不投机,发生口角,更有甚者还拳脚相加。结果,重要证据灭失,小事变大,非但事故无法“私了”,还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起事故的处理方法本来应当是:发生事故后,丰田车司机先赔礼道歉,出租车司机接受道歉,双方共同保护现场,如果愿意“私了”,即填写《协议书》或在空白纸上记录有关情况,然后撤除现场,将车辆移至路边协商赔偿的数额及方式。

  “私了”的法律用语是“自行协商”,既然是协商,那么就要把一些问题看得淡一点,互相作出一定的让步,共同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使“私了”结果“双赢”。“私了”交通事故,不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且从更高的意义上讲,也是检验和衡量现代人们的交通意识,文明程度,交通和谐的一个尺度之一。

  2、遇到人员受伤不要轻易“私了”

  前面虽然介绍过对伤情的判断方法,但是在此还是要强调,遇到有人员受伤的事故要谨慎行事,不要轻易选择“私了”的方法处理事故。

  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即事故发生时,当事人只是感觉身体某个部位不适,以为仅仅是软组织挫伤而已,于是简单对事故进行了“私了”。但是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伤情加重,甚至死亡。

  此情形经常发生在有行人或骑车人参与的事故中。因为交通事故基本都是突发性的,行人和骑车人一无防备,二无防护措施,受伤在所难免。所以,驾驶机动车碰撞了行人、骑车人,即使对方愿意“私了”,但只要称自己身体哪里伤了或不舒服,我们就要放弃“私了”及时报警,并劝说对方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治疗。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防止事态扩大化;三是,万一遇到心术不正的人“碰瓷”,我们也可以通过报警和医疗部门对其进行检查,揭露他的“嘴脸”。

  3、“私了”事故时要防止财物的丢失

  “私了”事故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双方都是在车外进行勘查、记录和协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处理事故当中,而且视线也会游离于自己的财物。此时如果遇到扒窃者,就会祸不单行,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在“私了”前要将车辆的门窗关闭锁好,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另外,遇到行人或骑车人受伤进行救助时,要注意拣拾其脱落的随身重要物品,既是对私人财产的有效保护,也可以防止事后双方为财物的丢失而“扯皮’。

  三交通事故伤人全责如何赔偿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的,全责方承担赔偿的责任,受害人可以要求全责方赔偿,就赔偿问题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八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

  (一)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二)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还是很多的,只需要看文章就可以了解。发生交通事故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以上便是找法网编辑为您找到的哪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自己无责的相关的内容。如果有其他的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