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医疗损害鉴定的6种情况

2021-04-26 10: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医疗损害鉴定是在日常医疗行为中,由于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存在一定的过错行为,造成了患者非正常的人身损害,受损害的患者由此提起的医疗损害民事诉讼而对公民损害作出的医疗鉴定。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的6种情况的相关内容。
医疗损害鉴定的6种情况

一、医疗损害鉴定的6种情况

1. 实施诊疗行为有无过错;

2. 诊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

3. 医疗机构是否尽到了说明义务、取得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书面同意的义务;

4. 医疗产品是否有缺陷、该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的大小;

5. 患者损伤残疾程度;

6. 患者的护理期、休息期、营养期;

二、医疗损害鉴定是指什么

医疗损害鉴定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为在日常医疗行为中存在法定过错并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导致的医疗损害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于医疗技术等专门问题对外委托的鉴定统一称为医疗损害鉴定。

在医疗损害民事诉讼中,医疗损害鉴定结论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因此,鉴定后,人民法院会组织医患双方对证据进行质证。

医疗损害鉴定文书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医疗损害鉴定文书经法庭质证确认后,方具有证据效力。

对有缺陷的医疗损害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医疗损害鉴定结论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重新鉴定。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三、医疗损害鉴定的鉴定人如何确定

当事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由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当事人就鉴定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人民法院提出确定鉴定人的方法,当事人同意的,按照该方法确定;当事人不同意的,由法院指定。

鉴定人应当从具备相应鉴定能力、符合鉴定要求的专家中确定。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组织鉴定。

人民法院委托进行医疗损害责任过错鉴定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组织鉴定。

在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的新规定颁布之前,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各级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的6种情况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医疗损害鉴定是人民法院对外委托专业的医疗鉴定机构对公民受损害的几种情形做出的专业鉴定。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疑问的,欢迎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