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

2022-02-01 19: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对于死者的名誉权,他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同时如果发生侵权行为,我们可以收集一些相关法律依据来进行维护,死者的名誉权也是受到保护的,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

  一、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

  我国现有法律保护死人的名誉权的。对死者的名誉权乃至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身份权的保护,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

  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的整个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表现的总的评价。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

  因此,除了我国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规很重视这项权利的保护之外。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

  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

  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

  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二)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的行为;所谓“过失”,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因好奇而散布、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其目的是为了贬损其名誉的,亦可因泄漏个人隐私贬损他人名誉而承担侵权责任。

  诽谤的表现形式有:

  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情况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存在一些差错也在所难免,故新闻报道中出现一般性的失实,可不作侵害名誉权处理。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严重失实并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评论严重不当,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死者名誉权如何保护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我们在进行处理名誉权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形以及意见相关要求进行综合处理,侵犯名誉权是需要接受制裁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