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如以败坏他人名誉立案标准

2021-05-06 17:0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名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具体人格权,任何人不得随意贬损和侵害,如果败坏他人的名誉,符合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的,达到了立案标准将要承担责任。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如以败坏他人名誉立案标准的相关内容。
如以败坏他人名誉立案标准

一、如以败坏他人名誉立案标准

1、行为人实施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且被第三人了解的。一般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等。

2、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故意或是恶意,即在主观上存在有过错。

3、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对象,即被侵害对象,需要是具体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4、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的严重损害,受害人因此而收到了不公正的社会压力、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负担以及创伤等后果。当然,这种后果应当是实在的,而不能仅仅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具体而言如社会地位的降低、因此被公司解雇等等。

二、起诉被侵害名誉权的条件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手段。当事人起诉要得到法院的审理,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1、原告要具有合法资格,即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原告必须是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自己与他人发生争议而起诉。

2、要有明确的具体被告,必须能够明确指出何人为对方当事人。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诉讼请求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法院作出某种判决的要求,是原告在诉讼上对被告提出的实体权利的要求,原告还必须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及要求法院保护自己权益的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起诉的案件,应当是人民法院能够通过行使审判权予以解决的事项。同时,诉讼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

民法典从新闻报导、舆论监督、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等方面对名誉权保护进行了规定,上述行为侵犯名称权的,要承担侵权的责任。

三、侵害名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捏造事实、歪曲事实;

2、对他人提供的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3、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零二十六条 认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审查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内容来源的可信度;

2、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3、内容的时效性;

4、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5、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

6、审查能力和审查成本。

行为人应当就其尽到合理审查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第一千零二十七条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二十八条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媒体不及时采取措施的,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责令该媒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如以败坏他人名誉立案标准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败坏他人的名誉的立案标准最重要的就是造成了民事主体的名誉受损的事实。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疑问的,欢迎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