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是三胎,前面两个儿子,那么我买了几年的生育险,到时还能拿到生育保险津贴么,就是超生了,是不是交有生育险也是没有补贴的?

2018-11-23 11:26:17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一、享受条件
    参加生育保险累计满一年的职工,在生育(流产)时仍在参保的广州市户口职工,按有关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二、发放标准
    注:生育保险津贴:生完小孩五个月内办理,分别由女职工,男配偶所在单位申领生育保险待遇。
    (一)、女职工
    1、生育津贴
    以生育(流产)时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为基数按规定假期计发。
    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
    假期天数:
    (1)正常产假90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
    (2)独生子女假增加35天;
    (3)晚育假增加15天;
    (4)难产假
    剖腹产、Ⅲ度会阴破裂增加30天;
    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
    (5)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6)流产假
    怀孕不满2个月15天;
    怀孕不满4个月30天;
    怀孕满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42天;
    怀孕满7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
    2、生育医疗费
    (1)在医保中心确认生育就医身份后就医的医疗费用,由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医院定额结算(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核定数结算)。
    (2)怀孕16周前的突然流产,非定点医院的急诊、产假期间的产科并发症按核定数报销。
    (3)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高于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报销。
    3、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
    (1)正常产、满7个月以上流产;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5%;
    (2)难产、多胞胎: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0%。
    4、一次性补贴

    一、二级医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补贴。
    (二)男职工
    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男配偶享受10天的假期,以孩子出生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计发。
    男配偶假期工资=当月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10(天)。
  • 个人缴纳社保可以领取生育津贴的。
    但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
    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
    但是,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么将导致女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其正常出勤期间的工资,企业需要予以差额补足;
  •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人社部《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从2012年11月20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生育险待遇将不再限户籍,单位不缴生育险须掏生育费。  生育保险报销规定:生育保险需连续买满12个月,宝宝出生的18个月之内报销,同时报销时需在保。生育保险属于典型的地方政策,各地规定各不一,有10个月,也有6个月甚至更低的。因此应以当地社保中心为准。  符合理赔规定的生育妇女可享受(享受条件:单位当月缴费成功后,次月员工就可享受)。  产前检查费用:定额支付(每例500元);门诊流产手术及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限额支付(500元以内);  生育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等有关规定的医疗费用全额报销。  生育报销:带身份证、医保卡到社保定点医院,刷医保卡,由计算机联网结算方式享受报销产前检查费和生育医疗费,结算个人承担金额,即可出院,社保报销金额,由医院和社保局定期结算。不再手工报帐。  只有男职工为无工作的配偶报销生育时,采用手工报销,可报产前检查费和生育医疗费用,均只一半。  须在小孩出生25天内提供如下资料:  
    1、结婚证复印件(一定要复印有照片和有钢印的那页,钢印最好清晰)  
    2、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3、医院正式发票原件  
    4、配偶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所或者居委会出具配偶无工作单位(无业)证明  
    5、准生证原件和复印件  
    6、出院小结(需医院加盖章)、门诊病历和产前检查发票(不少于250元,含B超、胎心护检查等)  
    7、出生证原件和复印件  
    8、医疗费用明细清单(需医院加盖章)  
    9、男职工医保卡复印件  
    10、妇幼保建卡原件(有名字一页、出诊页、产检页)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