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与前男友2006年在一起当时感情很好,他说要办厂,于是要我向我家人借款帮助他办企业,家里本来也没多少现金,于是他要求我让家里两套房子拿去办按揭贷款办过来借给他办厂,当时家里人也觉得反正我们在一起肯定要结婚的就是自己人了于是就将两套房子全部贷款贷了近五十万借他办厂,刚贷款过来他就先去买了一辆车,后来厂办起来他一直没用心经营,整天不在公司晚上有时候也没有回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我在公司为他打理一切。然后他还去外面借高利贷来投入公司,结果利息高得连公司收入都不够付利息,于是又向我哥借了好几次钱用来还高利贷。总共借了近百万,我一再让他好好经营公司我也一直在公司帮忙接业务管理发货这些,既然厂办起来了我也一再的忍耐但是后来到2011年8月份发现他有外遇,那女的已怀孕六个月,于是我一气之下和他分了手,并叫他把之前向我家借的所有的钱都打成欠条给我。他也打了,也写上了还款日期,但是还款日期过了还是没有还,又重写了张欠条说接下来9,10,11月份分三期还这样,还写每个月还一万作为两套房贷的款,结果到现在连这个每个月一万的房贷款都不还更不用说其他的钱了,现在他就想赖账还说他没有钱,要还也不会还清所有的钱,说我之前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也花了他不少钱。说也要我来承担。我想起诉他,但是他只有一套房产还贷了47万,估计那房子也就值六七十万。那我如果起诉他,他47万减掉剩下的也不够还我家钱。我想如果我起诉他诈骗罪可以吗,他拿去的钱也不是所有都用于办企业,刚开始买了一辆十几万的车,后来又换了辆宝马车,结果后来说要把车卖了还我们,结果一分也没还给我们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我们,但是我需要什么证据呢?

2019-01-06 23:11:06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合同法相关规定,第二百零六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二百一十一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息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至于时效,没有还款期限,随时可以要求还,从第一次要求还款时起算,无中止中断,时效是两年,建议及时起诉。关于利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31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 一、就算手持对方出具的欠条,也还是要收集其他辅助证据才更有胜算
      如果涉及的金额不大的话,或许仅仅有个欠条就可以,但是,如果涉及金额较大的话,光凭欠条很难得到法院支持你的诉求,这时候就要收集其他可以证明对方确实欠你这笔钱的证据来了。
      
    二、为了防止对方主张诉讼时效经过理由来抗辩,要收集你曾经向他追讨过欠款的证据
      可以在每次追债后让其出具还钱的保证书,也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保全证据。
      
    三、起诉前调查清楚对方的财产状况,最好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执行难是司法实务中的老大难题,就算胜诉了,但是不知道对方有哪些可以执行的财产,甚至对方已经再审判前全部转移了,根本找不到可以执行的财产,欠款还是追不回来,那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要调查清楚对方有哪些可以执行的财产,包括房产、车、银行存款、股份等,必要时,要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当然,诉前财产保全是需要提供担保的。
  • 对在一方履行合同后另一方因无款可付而写下的欠条,此时权利人已经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则诉讼时效的起算应自写下欠条的次日起算。
  • 债务已经到期的情况下,你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归还欠款和利息,如果有因此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的,可以要求对方一并赔偿。民间借贷利息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约定利息不得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4倍。
    没有约定利息的,可以要求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支付,对方同意即可。但如果对方不同意,那么实践中法院通常不会支持.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协商是做好的办法.如果协商不成,你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
    律师函可以对债务人起到催告和警示的作用,催促对方及时还款,承担违约责任等,比起司法途径要便捷许多,但律师函没有强制性,如果对方拒不归还,最终还是需要提起诉讼。如果找不到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公告送达缺席判决,你取得胜诉判决后可以向法院提供对方财产线索,如对方名下的车辆、房屋或存款等,申请强制执行,冻结拍卖上述财产,用来偿还你的债务。
    有欠条的可以使用欠条作为证据,没有欠条可以使用其他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为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