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高三的时候我一个乐理老师用我身份证?带我去工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办完以后卡是他取的我一直没见到?一年前我才知道他透支了46000多??我向银行办的挂失??他说他还?他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现在还剩16000多他就不还了??已经有块3个月没还??银行一直在吹我??我也给他打电话他就是不着急??我想咨询一下我这样的事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其它
2019-01-17 08:36:51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追讨欠款公司方法
    1、向债务公司注册地工商部门调取该公司注册登记资料及其全部内档资料,查清债务公司的股东及注册验资帐户及开户银行。要取得这些证据,通过代理律师就可以直接到工商部门调取。

    2、向债务公司注册验资时的开户银行调取注册资金被取走的相关凭据。要实现这一目的有两个途径:
    (1)通过依法起诉该债务公司,在诉讼中将该债务公司的股东一并作为被告,同时在诉讼过程中通过代理律师(必须是执业律师,其他非执业律师代理人不具备资格)向法院申请调查令,然后向该债务公司注册验资时开户银行调取注册资金的去向凭证,复印注册资金被取出的相关凭证,并让银行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也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到该债务公司注册验资时开户银行调取注册资金被取走的相关凭据。
    (2)在诉讼过程中不提及调取该债务公司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事宜,待案件胜诉后,在申请强制执行过程中通过代理律师申请法院开具调查令或者直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 信用卡透支不还可能带来三个后果,其中包括发卡行计收复利、加罚滞纳金,持卡人逾期不还款必然会加重自己的财务负担;在人行征信记录上留下“信用污点”。有关信用卡透支不还的后果   信用卡透支不还的后果是怎样?   信用卡透支逾期不还的三大后果:   
    一、发卡行计收复利、加罚滞纳金,持卡人逾期不还款必然会加重自己的财务负担。   银行与用户之间成立有效信用卡合同关系,用户的信用卡透支不还行为已构成违约,应按合约规定承担民事责任。根据合同,败诉的市民不仅要支付信用卡欠款本息,还要支付利息、滞纳金等其他费用。如果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限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还必须按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的利息。   各家行滞纳金征收比率虽然不同,但比值不低,如果持卡人较长时间逾期不还,日积月累的话,发卡行计收的复利和加罚的滞纳金,将成为持卡人一笔不小的财务负担。   
    二、在人行征信记录上留下“信用污点”,在办理其他信贷业务时会被银行同业集体拒之门外。   200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启用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逐步升级完善,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各银行都已进行联网查询,如果持卡人或借款人有恶意拖欠钱款、透支不还、还款记录不良等行为将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届时该客户如若想进行贷款买房、购车或办理其他信用卡等事宜将很有可能会被各家银行作为“污点分子”而集体拒绝贷款。   
    三、持卡人将接到发卡行或其代理机构的持续不断地催收通知,可能被诉讼到法庭,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属于恶意透支行为,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果在银行催缴的通知到达后你依旧不履行相关义务,那么一旦提起诉讼,你不仅要缴纳巨额罚款,而且还将面临失去自由和名声的可能。   法律小提示:   信用卡消费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财方式是可取的,但若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理智心态,甚至养成透支习惯,则会面临种种不良后果,甚至承担法律责任。这既不利于持卡者的消费理财,也不利于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根据规定,持卡人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这种行为就会被定义为恶意透支,将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大家在办卡、用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理性而为。 信用卡被盗刷怎么办? 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会有什么后果?

  • 1、如果一个人持有很多张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都透支,并且透支后过了还款日一直都不还,对各发卡银行的催还电话置之不理,就形成了恶意透支的嫌疑,一定期限日之后,各银行会将案情移交公安局经济调查科,调查科立案侦查,透支额度较大的会拘留,交法院判决,构成诈骗罪的会判刑;

    2、信用卡透支额度不高,5000元以下的,没有主观恶意透支的,不会触犯刑事责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处理。
  • 《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实施后,不少银行开始采取容差容时的政策。也就是说,对于持卡人一定额度内,超过还款日的一定时间内的还款,仍然算正常还款,不再收取滞纳金和罚息。
    比如,交通银行信用卡还款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还款容时为3个自然日。也就是说,只要持卡人晚还款时间不超过3个自然日,未还款金额不超过10元,就不会按照全额罚息来计收利息。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