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家是回迁房请问在缴纳物业费用同时维修基金么需要缴纳么,不缴纳房屋房屋维修基金房产处就不给房产证这样怎么处理

2019-01-29 19:38:07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三)其他途径
    1、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协商解决。《物业管理条例》中已经对业主、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和物业管理合同的规定,自愿平等地进行磋商,进而解决管理纠纷。
    2、由第三人调解。这是指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将纠纷提交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来主持双方进行协商,促成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一般调解可分为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比如可以由物业公司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3、更换物业公司。如果以上方式都不能让业主满意,则业主可以更换物业公司。
    按照我国目前的购房程序看,购房人要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同时在使用统一印发使用的格式房产买卖合同时,会有买方同意其购置的房屋由卖方或买方的物业管理公司代管的条款。
    因此,购房者须受到开发商为其选聘的物业管理公司所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束,并接受其物业管理服务。因此在实践中,许多物业管理公司通常以此为由,主张业主无权更换物业管理公司。
    《无权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广大业主有权选聘、解聘物业服务企业。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共同决定,但是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因此,作为小区的真正主人,广大业主有权重新选择物业管理公司为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
  •  房屋维修基金是用于公共部位和物业公共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大中修、更新、改造工程。  公共部位是指物业主体承重结构部分(包括基储内外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等)、户外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等;公共设施设备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由业主共同拥有并使用的上下水管道、水箱、加压、电梯、天线、供电线路、公用照明、消防设施、绿地、道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 维修基金(maiteacefud)又称“公共维修基金”“专项维修基金”,是指住宅物业的业主为了本物业区域内公共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事项而缴纳一定标准的钱款至专项帐户,并授权业主委员会统一管理和使用的基金。维修基金由该物业内的业主共同筹集,业主按照缴纳比例享有维修基金的所有权,但使用权归全体业主所有,单个业主不得向银行提取自己所有的维修基金部分。
    维修基金与具体房屋相结合,随房屋存在而存在、灭失而灭失,不因具体业主的变更而变化,因房屋产权变更成为新业主时,维修基金也应经旧业主更名为新业主名下。专项维修基金缴纳流程图维修基金的收取比例按照购房者从开发商处购买房屋、办理产权过户时按照总房价2%%7E3%的比例缴纳至物业所在区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
    维修基金的具体收取标准由各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维修基金由物业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统一监督设立,由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和使用。业主委员会应至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设立本物业维修基金专用帐户,并将账户情况报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该帐户是该物业范围内业主缴纳的全部维修基金的情况。
    该帐户只能用于维修基金的存储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银行同时为每位业主设立分户帐户,用来显示该业主所有维修基金部分的使用和留存情况。维修基金的使用及补充需经业主大会作出决议。
  • 应该办理继承,这样费用较低:
    1、房产继承权公证费用;  房产继承权公证费按照继承人所继承的房产的评估价的2%来收取,最低不低于200 元。  
    2、房产价值评估费用;  根据沪价房
    (1996)第088号文评估费用根据房产价值的高低不同采用差额定律累进方式来计算,  房产价格总额(万元) 累进计费率‰  100以下(含100) 5  101以上至1000部分
    2.5  1001以上至2000部分
    1.5  2001以上至5000部分
    0.8  5001以上至8000部分
    0.4  8001以上至10000部分
    0.2  10000以上部分
    0.1  
    3、房产继承过户税费。  由房屋评估价
    0.05%的合同印花税、100元的登记费、5元的权证印花税组成。  
    4、房产继承过户契税  法定继承人继承房产,免契税,对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需要缴纳契税
    1.5%。  如一套100万的房子办理继承过户,要承担5000元的房屋评估费用 2万元的公证费用 500元合同印花税 100元的登记费 5元的权证印花税=25605元,费用可观,所以有的人在购买房产的时候直接将房屋登记在子女名下。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