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是未婚妈妈,生产的那天给孩子的生父打了电话发了信息他都不肯来医院签字,因为孩子是早产,无奈之下医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警方,警方找到他住的地方他不在,医院最后还是接受了我,孩子出生后我发短信告诉他,宝宝出生了,早产现在在新生儿科接受治疗,我没有钱了,孩子的医药费都是社会上的义工捐助的,也打给了孩子的爷爷,可他们一家人说没有亲子鉴定,孩子死也罢活也罢送人也罢和他们没有关系,让我有去法院起诉他们,法院最多判他们给700的抚养费其它费用一分也不会给,宝宝没有出生之前他们发了很多伤害宝宝的短信,说不要宝宝,不认宝宝,死掉最好,要不然他们送人,现在宝宝住院一周了,情况很严重医生让我做好心理准备,请问我可以起诉生父遗弃罪吗?

生父是学生还没有毕业,21岁。

2019-02-06 09:20:27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送养子女,需要孩子父母一起,到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n《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
    n第六条
    送养人应当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送养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组织作监护人的,提交其负责人的身份证件);
    (二)收养法规定送养时应当征得其他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的,并提交其他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送养的书面意见。
    社会福利机构为送养人的,并应当提交弃婴、儿童进入社会福利机构的原始记录,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的证明,或者孤儿的生父母死亡或者宣告死亡的证明。
    监护人为送养人的,并应当提交实际承担监护责任的证明,孤儿的父母死亡或者宣告死亡的证明,或者被收养人生父母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对被收养人有严重危害的证明。
    生父母为送养人的,并应当提交与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签订的不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协议;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还应当提交其所在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送养人有特殊困难的证明。
    其中,因丧偶或者一方下落不明由单方送养的,还应当提交配偶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证明;子女由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收养的,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或者经过公证的与收养人有亲属关系的证明。
    被收养人是残疾儿童的,并应当提交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该儿童的残疾证明。

    第七条
    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收养法规定条件的,为当事人办理收养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对不符合收养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对当事人说明理由。
    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收养登记机关应当在登记前公告查找其生父母;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弃婴、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认领的,视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
    公告期间不计算在登记办理期限内。

    第八条
    收养关系成立后,需要为被收养人办理户口登记或者迁移手续的,由收养人持收养登记证到户口登记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 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因此男女双方对在同居生活期间生育的子女都有抚养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一条第二款“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承担非婚生子女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非婚生子女的抚养。生父生母对非婚生子女有抚养义务。直到子女18周岁为止。综上,未婚同居生子,一般就是大家所说的非婚生子女或私生子,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准证的问题,即男女后来结婚,在同居期间生育的子女,即可认定为婚生子女。其实,在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样有获得抚养费的权利,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 不能起诉医生,只能起诉医生所在的医院,要求医院赔偿损失。因为医生属于职务行为。
    《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四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女方起诉离婚,男方要求做亲子鉴定,鉴定费用由男方先行垫付,法院判决由谁承担。
      法律依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第二十九条 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
      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共同诉讼当事人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其对诉讼标的的利害关系,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