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请教一个税务问题,我是个体工商户,在国税是查账征收,在地税是双定户,在地税申请注销时,地税与国税数据对碰后发现我以前年度国税增值税的申报收入比地税核定的收入要大,现要求我补报前五年的个人所得税和附加费。请问他们的税款追征期是多久?

公司税务
2019-02-26 09:38:21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怎么算,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如下:  
    (一)适用范围  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  
    1、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昭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动作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2、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收入部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  
    3、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  
    4、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  
    5、帐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  
    6、发生纳税义务,未按昭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二)核定征收的办法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以及其他合理的办法。  
    1、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  
    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  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办法的,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税务部门会给出一份应税所得率表,  比如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7-20%;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10-20%;饮食服务业10-25%;娱乐业10-25%;其他行业10-30%。企业经营多业的,无论其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核定其适用某一行业的应税所得率。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所得税具体是指什么  所得税是各地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个人应纳税收入的定义和征收的百分比不尽相同,有时还分稿费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奖)等等情况分别纳税。所得税又称所得课税、收益税,指国家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投资等要素对经济增长最直接。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消费需求,既而间接影响投资需求。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可支配的收入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税后可支配的收入高低,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投资。  总之,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是由两个功能实现:所得税率降低;企业不同具体政策的应用,如折旧、存货、投资抵免等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 开具增值税专票产生了增值税,就需要在地税申报系统申报以增值税为计税依据的附加税和以收入为计税依据的水利基金及印花税:在各税种的申报表内填列计税金额系统就会自动算出税款,需要你核对是否有享受政策优惠的税种后,确定申报并扣款就行了(如果签订了三方协议并且银行有足够余额,系统就会自动扣缴税款,如果没有签订三方协议则需要打印银行端缴款单去银行用现金缴纳税款。)
  • 新成立公司第一次申报增值税都需要以下材料:
    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临时认定申请调查表(附表)
    3、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表
    4、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7、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8、开户许可证复印件
    9、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
    10、验资报告复印件
    11、购入的固定资产的发票复印件
    12、财务主管、会计及办税人员会计上岗证复印件
    13、一份加盖法人章/公章的关于申请一般纳税人临时资格的书面申请
    14、房产证或经公证处公证后的厂房租赁合同
  •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要依法征收,也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开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分提出,今后我国预算改革的目标是“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必要性,即为什么?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要求  预算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目的在于约束政府的收支行为,面对“入不敷出”的压力,政府必须主动转变职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转变支出结构,更加精打细算。而预算将从资金上直接引导着政府职能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监督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改变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看不懂”问题的要求  
    1、预算的“看不全”问题:我国仍有部分收入没有纳入预算内,可以说当前接受人大监督的,公众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公共财政预算,而公共财政预算只占政府收支总额的65%。  
    2、预算“看不清”问题:当前我国的政府预算透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预算透明度较低。  
    3、预算“看不懂”问题:公开是一大进步,但公开只是一个形式,公开不等于透明。不透明的公开能让人看到预算却不一定能看懂预算。另外预算在执行中调整和变更的随意性使得已公开的预算反映不了政府的实际收支情况,公众的监督也失去了意义。  
    4、公众参与预算力度较弱:预算是对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进行分配,分配的结果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是我国目前预算编制和审批基本是在各级财政部门与经费使用部门以及同级人大之间进行,没有提供让公民参与预算编制讨论以及发表意见和监督的制度性途径。虽然目前有少数地区进行了公民参与式预算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同时由于人大代表专业知识的限制,影响预算编制的能力十分有限。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