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去年,大姐离婚,前姐夫迁怒我爹,多次到我家骚扰,但我爹均不开门,今年4月29日,喝酒后前姐夫将他闺女带到我爹家门口,在门口哭,我爹以为她又被他爹扔到我家门口了,打开大门,正要询问,前姐夫忽然从墙边窜出来,当时是夜里11点,农村胡同黑乎乎的也看不清,在前面就给我爹在脖子上砍了一刀,刀是他随身带的水果刀,扬言要整死我爹,但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了,我爹遂喊杀人了,边跑边去我邻居家敲门,这时胡同口来人了,他就跑了,后来法医鉴定为轻伤一级,现在派出所立的案是故意伤害案,现在对方不承认是杀人,说是泄愤,这种情况可以断定是故意杀人未遂吗?

其它
2019-02-26 14:21:41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故意杀人罪于故意伤害罪的本质区别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不难看出,杀人与伤害的主要区别在于故意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后者是损害他人的健康,其关键是,二者故意犯罪行凶作案的目的不同。
    通俗地讲,杀人者欲夺人之命,伤害者是要损人健康。常见的杀人行为是在泄愤、图财、奸情、灭口等心里动因推动下实施的,尽管犯罪的动机各异,但犯罪分子的作案目的都是要夺人之命。
    常见的伤害行为有报复、泄愤、流氓和打砸抢伤等,尽管动机不一,但犯罪分子的目的都是要损人健康,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伤残和痛苦。  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同一犯罪动机(如泄愤),由于强度的诧异可以产生不同的作案目的(伤害或杀人等);同一作案目的,也可以来自不同犯罪动机。
    而就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来说,犯罪行为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犯罪的目的。伤害他人者大多是为了给被害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而行凶。当伤害后果较轻时,一般较容易认定;一旦危及生命或致死,犯罪人的“夺人之命”或“损人健康”的本意就需要认真判断和鉴别了。
      健康和生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命不复存在时,健康就无从谈起。当健康被损毁到极限时,生命就会受到直接威胁甚至在健康损毁过程中结束。从实践中罪易混淆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来看,伤害致死就犯罪人行为的目的而言,并非要剥夺对方的生命,由于暴力行为已在客观上危及了生命,出现了致人死亡的后果,但被害人的死亡是犯罪分子本意之外的。
    而间接故意杀人则不然,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后果,虽不追求和希望这种后果发生,但在主观上对死亡后果的发生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是伤是死任其自然。

  • 1、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3、就您所述案情结合上述规定,建议家属及时委托律师介入为其提供法律帮助,争取缓刑。
  • 刑事案件的量刑,不能凭这种意想来判断的,因为给犯罪嫌疑人量刑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故意杀人未遂的量刑是三年以上至死刑都有可能。故意伤害罪是根据所造成的伤害后果来量刑的,如轻伤、重伤。
    故意杀人未遂可以比照即随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