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出租商铺,如果使用房屋租凭合同来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19-03-13 11:33:16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出租方(甲方):  身份证号码:  承租方(乙方):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遵循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甲方自愿将自有房屋出租给乙方使用,房屋具体状况如下:  
    1、该出租房屋座落在。产别:。  
    2、该出租房屋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该出租房屋不得设定抵押。  
    3、甲方保证已如实陈述出租房屋的权属状况、装饰等情况。乙方对甲方上述出租房屋具体情况充分了解,自愿承租该房屋。  第二条:对乙方承租房屋的使用用途、期限、租金、及租金交付情况的约定如下:  
    1、租赁期限自止。  
    2、该房屋第一年()租金为人民币元整,大写;第二年()租金为人民币元整,大写;第三次为半年()租金为元整,大写。  
    3、乙方在前一期交付租金使用期满前15天内向甲方交付下一期租金。  
    4、租赁期间,使用该房屋发生的水、电、视听费用由乙方承担支付。其他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三条:乙方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将该房屋转租、转借或擅自调换给他人使用。  第四条:租赁期间,甲方如需出售该房屋,应提前一个月通知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买权。  第五条:租赁期间,如该房屋被征用或被列入拆迁范围的,乙方应无条件退还房屋,甲方向乙方退还预收的租金。  第六条:租赁期满,乙方需要继续承租该房屋的则应于租赁期界满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续租要求,经甲方同意后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第七条:若由于管理原因造成员工吵架等事情与甲方无关,若由于房屋构造原因造成漏水等问题由甲方解决。  第八条:合同签定后,甲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室内物品清空等前期工作,并在年月日前完成房屋交付。  第九条:甲、乙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若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十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第十一条: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联系电话:
  • ;  房屋租赁的注意事项  在签订租赁合同时,以下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1.房屋的最长租赁期限不能超过20年,否则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同样不得超过20年。  
    2.对于房屋的装修责任以及装修设备、装修价值的归属一般都应当约定清楚,否则在租赁期限届满后可能就会产生争议。  
    3.房屋交付时最好详细约定好所交付房屋的现状或列出详细清单和对结构进行描述后各方当事人签字确认。  
    4.重大装修、改造前各方当事人最好进行书面确认后再行施工。  
    5.未经出租方同意承租方不得擅自转租,否则转租行为无效,由此给第三人或出租人造成的损失由承租人负责。  
    6.房屋租赁最好签订好书面合同,以防无据可查。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任何一方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7.租赁期限内维修责任及其维修范围应当明确,避免争议和扯皮。  
    8.租赁期限届满,同等条件下原承租人依法享有优先租赁权。租赁期限内,出租方出卖该房屋时承租方有权继续在原租期内承租房屋,并享有优先购买权利,且出租方应当及时将该意向通知承租方。  
    9.租赁期间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房屋,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但租赁期限为不定期租赁。
  • 前汽车租凭合同需要的证件:关于不一样性质的公司或自己,需求的证件有所区别,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一、企事业单位:

    1、营业执照副本、公司信息卡
    2、单位介绍信
    3、合同章或公章
    4、承租方经办人身份证、驾驭证

    二、私营、集体公司:

    1、营业执照副本、公司信息卡
    2、公司法人代表身份证
    3、单位介绍信
    4、合同章或公章
    5、承租方经办人户口簿、身份证及驾驭证

    三、港、澳、台同胞及海内外来宾:

    1、返乡证或护照
    2、世界驾驭执照
    3、 需担保人,且担保人有必要有合理工作
    四、居民:
    1、 自己户口簿、身份证及驾驭执照
    2、 担保人户口簿、身份证
    3、市居民及其担保人有必要有合理工作,担保人有必要对错直系亲属 注:需求用到的证件通常均为原件。各个公司对租车驾驭员的驾龄都有约束。
  • 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时须注意:出租人是否拥有该土地使用权,是否属于转租;认真审核出租人土地使用权证照,仔细查看可租期限;认真审查出租人自信,重点关注出租人是否将土地抵押;合同中应当明确出租人承担的各项义务,主要是出租人应当提供的基础条件等;争议管辖约定要注意,尽量避免仲裁。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